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赵亚丽 王小冉
文章字数:2434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蕴含着深厚的思想道德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体现了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活跃场所,承载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因此,将非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明确“为何融”:非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价值
  (一)以非遗为桥,赓续中华文脉,筑牢文化自信根基。非遗文化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动的活动文化形式,它可以通过人们的现场演绎和呈现,甚至让人们直接亲身体验,得以传承和展现。以滁州为例,截至2025年6月,滁州市共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是具象化呈现中华文脉的鲜活载体,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将“非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能更好地深入了解和生动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二)借非遗之力,厚植家国情怀,凝聚民族复兴共识。非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族记忆,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更蕴含了深厚的中国精神。如“全椒走太平”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传统民俗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长孝文化”则是这一优秀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因此,非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文化认同的桥梁,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促进作用。
  (三)融非遗之魂,涵养正确三观,拓宽立德树人路径。非遗,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孕育出中华民族崇尚仁爱、和谐、诚信、正义和追求大同的崇高精神境界与道德理想。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将非遗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使抽象的价值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深刻领悟其内涵,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为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基础。
  二、探索“如何融”:非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夯实“思政根基”。非遗体现了地域特色,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其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应积极主动地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为促进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为深入研究非遗的内涵与价值,挖掘其教育意义,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高校可以建立专属的非遗教育资源库,便于师生获取和利用。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形成非遗文化教育合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立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平台,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用活非遗育人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更广泛、更深入地覆盖。加大对非遗文化教育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定期举办培训提升教师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思政教育的能力。构建包含学生反馈、教学评估、社会影响三重维度的非遗思政评价体系,以科学评价结果推动融入工作进一步开展。
  (二)挖掘非遗思政点,构建“思政矩阵”。我国非遗种类繁多,要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目的,精心选择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挖掘非遗思政元素,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以‘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把马克思主义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融会起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比如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选择本地非遗文化“凤阳民歌”中的凤阳花鼓作为教学素材。凤阳花鼓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仅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曲目中赞美祖国、眷恋家乡的情感,体现了爱国精神;传承人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不懈努力,彰显了敬业精神;其群体性表演形式,需要团队合作,传递了友善、和谐的理念;同时,部分曲目赞颂社会公正和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相呼应。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时,以“全椒走太平”为例。这一民俗活动起源于对清正廉洁、重民本的官员刘平的纪念,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思想。
  (三)践行非遗育人,深化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善用“大思政课”,推进协同育人大格局的形成。善用社会大课堂,积极践行非遗文化实践,是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项目的实地考察和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价值。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组织非遗文化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基金项目: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滁州为例(编号SKY-2024-8);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培育路径与创新研究(编号SKY-2024-13)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