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AI驱动下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创新路径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 杨媛
文章字数:2094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模式。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AI技术的引入为其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它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即时反馈和智能分析能力,为构建更高效、精准、个性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本文旨在探讨AI技术如何驱动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系统性重构,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创新路径、分析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推动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AI驱动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创新路径
  AI技术为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带来的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评价理念与实践模式的系统性重构。为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实践,应从以下三个维度构建创新路径:
  其一,构建“学教测一体化”的闭环生态系统。该路径旨在通过数据流驱动教学、学习与评测的无缝衔接,打造一个动态反馈、持续优化的闭环。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部署智能化评测模块:借鉴上海交大AWESOM系统的成功经验,搭建一个能够从语言(词汇复杂度,句法准确度)、内容(论点清楚度,论述逻辑性)、结构(段落衔接,篇章布局)三方面出具逐句回馈的AI评测引擎。这一模块是实现精准诊断的前提。第二,开发自适应学习与训练模块:系统需根据AI评测报告,自动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微任务训练。例如,针对逻辑薄弱的学生,精确推送词汇替换,逻辑连接词加强等微任务训练。这使得评价从“诊断”延伸到了“治疗”。第三,实施任务分解与游戏化激励机制:将复杂的写作或口语任务,通过AI系统拆解为递进式的“闯关模式”。学生每完成一个子任务(如搭建提纲、完成段落),即可获得即时反馈与激励,从而将评价过程转变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过程。
  其二,实施多模态深度融合的应用机制。该路径旨在突破传统单一文本模态的局限,通过融合文本、语音、图像等多模态数据,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的立体化、场景化评价。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搭建多模态综合评价场景:效仿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五位一体”测评体系,构建高度仿真的语言应用场景(如雅思模拟口语考试、会议听力等)。在此场景下,系统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同步评估学生的口语流利度、发音准确度与内容逻辑性。第二,引入前沿技术增强评价真实性:可应用空间音频技术模拟动态声源,用以追踪和提升学生在复杂声场环境下的听力信息抓取能力。这使得评价更贴近真实的交际环境,有效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三,创建“一人一卷”的自适应测评体系:在四六级模拟考试等场景中,AI可根据学生的实时答题数据(如答题速度、正确率、错误类型),动态生成最符合其当前水平的后续题目。这不仅能让学生即刻调整应试策略,也便于教师借助系统生成的班级能力图谱,进行精准的教学干预,达成“数据搜集—智能分析—策略调整”的即时循环。
  其三,建立“AI+HI(Human Intelligence)”的人机协同育人模式。该路径强调,AI不应取代教师,而应成为辅助教师实现“育人”目标的强大工具。其核心在于重塑教师角色,优化教学流程。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设计“先人后机”的教学流程,重塑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从“教学权威”转变为“育人枢纽”和“思维指引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设计“人脑优先,AI辅助”的流程。以学术写作为例,教师可设计“问题提出→框架搭建(学生独立完成)→初稿生成→AI润色优化→教师终审”的五步法。此举既利用了AI在语言优化上的优势,又确保了学生原创性思辨能力的核心地位,并保留了教师在学术规范上的把关作用。
  第二,提升教师数据素养与伦理治理能力:教师需接受专项培训,学习解读AI系统生成的学情分析报告,如利用AWESOM系统的分析模块识别学生的共性问题,并据此设计跨班级的专题“微型课程”。同时,教师应成为技术伦理的守护者,通过课程讲解、家校协同等方式,向学生普及数据脱敏、加密技术等知识,确保学生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严格遵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准则。
   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
  第一,技术融合的复杂性与应对策略。多模态数据(如语音、文本、图像)的融合存在语义鸿沟与计算资源瓶颈,深度学习模型(如Transformer)庞大的参数量可能导致系统实时性下降。对此,应采用轻量化模型(如Mo-bileNet)与边缘计算技术,将部分计算任务下沉到学生终端设备,减轻云端服务器压力。同时,可利用联邦学习技术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模型训练,实现技术优化与数据安全的平衡。第二,伦理风险与治理框架。过度依赖生成式AI可能侵蚀学生的认知自主性,导致“创新思维外包”现象,使其独立论证能力下滑。同时,算法偏见也可能带来评价不公的风险。对此,应建立“平衡型敏捷治理”模式。技术上,采用数据去标识化、对抗性去偏算法(如Adversarial Debiasing)及内容水印技术,确保AI生成内容合乎规范且道德。管理上,应组建跨学科伦理委员会,定期审查AI系统的训练数据与决策逻辑,保障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结语
  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两大方向:第一,技术层面,需持续提升多模态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特别要加强对非语言交际要素(如手势、表情)的挖掘,使评价体系更全面立体。第二,育人层面,必须深化“AI+HI”协同模式,核心是加大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力度,真正实现技术优势与教师专业智慧的有机结合,最终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与创新发展。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