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机理研究
文章字数:4224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人民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的守正创新,又得益于中华文明五千年政治智慧的积淀,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百年探索结晶,也是人民实践经验的全新总结,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文化根基、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关键词:民主;全过程;生成机理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民主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底色和独特优势,成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发展也深受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百年结晶。深刻领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机理,对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推进人民民主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守正创新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民主,从理论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基础。“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人民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2]他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阶级分析法考察了原始社会以来的民主政治形态后,形成了关于人民民主的系统理论,并对民主发展的现实路径进行了探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是“大多数的统治”的政治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民主总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任何形式的民主都具有阶级性,都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为资产阶级服务,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则意味着无产阶级专政,强调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强调民主一定是最大多数人民的统治,而且民主具有阶级性,这就使得真正的民主必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只有消除经济上的不平等和奴役状态,人类才会实现社会平等。由于资本主义民主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之上,因此它虽然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的平等权利,但却并没有实现人的经济和社会解放,没有实现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平等,这就使得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虚伪的民主,其所诉诸的民主实践形式也是形式主义的。而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因此是在经济平等基础上实现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与政治平等的相互强化又使得社会平等成为现实。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真实的民主,是实质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首先,就民主的主体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大多数人的民主,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主体力量,“人民”囊括了一切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范畴,具有广泛性;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不仅掌握国家主权,还能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治权,相较于资产阶级民主仅限于选举的“狭隘民主”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更真实的人民主权。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托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有机统一,能有效保障民主的真正实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是中国民主制度形成的文化依托。其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下为公,任人唯贤”“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等思想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独特的文化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涵育下形成的独特政治文明形态。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理念最早起源于西周末年的《国语·郑语》,后发展演变为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强调不同事物之间虽存在差异,但却能够实现和谐共存,一味求同只会导致事物停滞不前,无法发展延续。这种注重和谐协调的思想理念延续至今,塑造着中国独特的民主价值观。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发挥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合力,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它通过畅通民主渠道,完善民主链条,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使民众的多元利益能够通过制度设计得到充分表达并得以贯彻实施,从而有力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
“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思想理念最早出自《礼记·礼运》,是儒家思想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表述。强调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选用真正有德才的人来共同治理国家。虽说“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思想在阶级社会仅仅是一种美好社会的畅想,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于“公天下”的向往。如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不得不说是“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社会理想一步步照进现实的写照。
“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是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治理理念。《尚书·五子之歌》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在此基础上,后来历代思想家发展出了重民、贵民、富民、养民、保民的思想意涵,这些思想理念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传承。应当指出的是,古代民本思想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民主”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统治者为维护阶级统治而采取的利民举措的思想根基,而后者则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与君主论、贵族论截然相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民本思想依然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体现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
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德主刑辅、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的正义追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滋养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百年探索结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进行着对民主的探索。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启了探索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争得人民民主的历史。党的二大就确立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大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工农运动,在城市建立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市民代表会议,在农村组建农民协会,进行了政权建设的最初探索。[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改“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纲领,从此将工农民主政权发展为人民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以“三三制”为组织原则的民主政权,并建立起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除此之外,党还创造了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提出官兵平等、军民团结等口号,这些理论与实践都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权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延续几千年的剥削统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将“人民”的范畴定义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强调“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构建起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同时也为我国人民民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支撑,从根本上确保和指明了人民民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底色和正确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民主政治在这一历史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制度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推进“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政策要求。其后,党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入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着力理顺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党群关系,推动政治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相结合,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民主的“三个有机统一”原则,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4],人民民主在党的领导下踏上了法治的轨道。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实践遍地开花并深入发展,极大丰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政治格局逐渐形成。
进入新时代,人民主权落实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突出表现在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遍地开花,丰富着人们的民主政治生活。人民民主的全过程特征前所未有地彰显出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古北市民中心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一词,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精准概括,人民民主道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全过程”则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优势。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通过“全过程”的民主渠道和形式,广泛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各环节、各方面,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出的民主新路,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文化根基和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3]《求是》杂志编辑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EB/OL].http://www.npc.gov.cn/c2/kgfb/202110/t20211017_313996.html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3.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民主;全过程;生成机理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民主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底色和独特优势,成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发展也深受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百年结晶。深刻领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机理,对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推进人民民主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守正创新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民主,从理论逻辑上看,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的理论基础。“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人民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否则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2]他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阶级分析法考察了原始社会以来的民主政治形态后,形成了关于人民民主的系统理论,并对民主发展的现实路径进行了探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是“大多数的统治”的政治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民主总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任何形式的民主都具有阶级性,都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在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为资产阶级服务,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则意味着无产阶级专政,强调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强调民主一定是最大多数人民的统治,而且民主具有阶级性,这就使得真正的民主必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只有消除经济上的不平等和奴役状态,人类才会实现社会平等。由于资本主义民主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之上,因此它虽然承认公民在政治上拥有的平等权利,但却并没有实现人的经济和社会解放,没有实现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平等,这就使得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虚伪的民主,其所诉诸的民主实践形式也是形式主义的。而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因此是在经济平等基础上实现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与政治平等的相互强化又使得社会平等成为现实。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真实的民主,是实质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首先,就民主的主体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大多数人的民主,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主体力量,“人民”囊括了一切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范畴,具有广泛性;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不仅掌握国家主权,还能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治权,相较于资产阶级民主仅限于选举的“狭隘民主”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更真实的人民主权。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托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有机统一,能有效保障民主的真正实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价值观,是中国民主制度形成的文化依托。其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下为公,任人唯贤”“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等思想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独特的文化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涵育下形成的独特政治文明形态。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理念最早起源于西周末年的《国语·郑语》,后发展演变为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强调不同事物之间虽存在差异,但却能够实现和谐共存,一味求同只会导致事物停滞不前,无法发展延续。这种注重和谐协调的思想理念延续至今,塑造着中国独特的民主价值观。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发挥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合力,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它通过畅通民主渠道,完善民主链条,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使民众的多元利益能够通过制度设计得到充分表达并得以贯彻实施,从而有力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
“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思想理念最早出自《礼记·礼运》,是儒家思想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表述。强调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选用真正有德才的人来共同治理国家。虽说“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思想在阶级社会仅仅是一种美好社会的畅想,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于“公天下”的向往。如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不得不说是“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社会理想一步步照进现实的写照。
“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是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治理理念。《尚书·五子之歌》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在此基础上,后来历代思想家发展出了重民、贵民、富民、养民、保民的思想意涵,这些思想理念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传承。应当指出的是,古代民本思想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民主”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统治者为维护阶级统治而采取的利民举措的思想根基,而后者则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与君主论、贵族论截然相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民本思想依然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体现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
除此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德主刑辅、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的正义追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滋养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百年探索结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进行着对民主的探索。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启了探索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争得人民民主的历史。党的二大就确立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大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工农运动,在城市建立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市民代表会议,在农村组建农民协会,进行了政权建设的最初探索。[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改“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纲领,从此将工农民主政权发展为人民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以“三三制”为组织原则的民主政权,并建立起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除此之外,党还创造了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提出官兵平等、军民团结等口号,这些理论与实践都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权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延续几千年的剥削统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将“人民”的范畴定义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强调“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构建起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同时也为我国人民民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支撑,从根本上确保和指明了人民民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底色和正确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民主政治在这一历史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制度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推进“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政策要求。其后,党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入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着力理顺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党群关系,推动政治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相结合,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民主的“三个有机统一”原则,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4],人民民主在党的领导下踏上了法治的轨道。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实践遍地开花并深入发展,极大丰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政治格局逐渐形成。
进入新时代,人民主权落实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突出表现在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遍地开花,丰富着人们的民主政治生活。人民民主的全过程特征前所未有地彰显出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古北市民中心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一词,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精准概括,人民民主道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全过程”则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优势。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通过“全过程”的民主渠道和形式,广泛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各环节、各方面,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出的民主新路,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文化根基和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3]《求是》杂志编辑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EB/OL].http://www.npc.gov.cn/c2/kgfb/202110/t20211017_313996.html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3.
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