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以“永远吹冲锋号”的韧劲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文章字数:1980
引言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其持续深化需要以“永远吹冲锋号”的韧劲来支撑。本文围绕制度执行、监督体系、文化浸润这三个维度,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的实践路径展开探讨,指出制度刚性约束方面需要突破执行弹性,监督体系方面需要构建动态闭环,文化浸润方面需要实现知行转化;通过强化制度与执行的同频共振、监督与整改的双向联动、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作风建设从“破局”向“纵深”、从“治标”向“治本”、从“他律”向“自律”转变,最终达成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的目标。
一、强化制度刚性约束,突破执行弹性空间
1.细化规则,消除执行模糊地带
当前,在部分领域依旧存在制度空转的现象,其根源是规则设计存在弹性空间。例如,公务接待标准中“合理范围”“必要支出”等表述缺乏量化标准,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空间。对此,需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将“四风”问题高发领域细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如明确差旅住宿标准按城市等级分档、将公务用车使用里程与油耗关联核算等,以此压缩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权。
2.构建动态更新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随着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新型腐败手段不断涌现,如利用虚拟货币支付、电子礼品卡等隐蔽方式违规收送礼金。因此,需建立制度动态评估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制度适用性审查,针对新业态、新领域及时填补监管空白。
3.压实主体责任链条
制度执行的成效高低取决于责任落实的力度大小。因此,需要构建“清单化+ 闭环式”的责任体系,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纳入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清单,明确“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职责及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在此基础上建立责任传导机制,通过签订承诺书、定期汇报、开展述责述廉等方式,将压力传递至基层党组织末梢,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构建动态监督体系,实现问题闭环管理
1.创新监督技术手段
传统监督方式存在着时效性不足以及覆盖面有限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监督”平台。该平台整合财政支付、公务用车、税务发票等12类数据资源,建立违规行为预警模型。例如,通过分析加油卡消费记录与公务用车行驶里程的匹配度,可自动筛查私车公养问题;对比会议场所消费记录与备案信息,能精准识别违规宴请线索。
2.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单一监督主体存在力量薄弱、信息壁垒等局限,需建立“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制定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协同作战流程图,明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措施配合等18项具体规则。
3.强化整改责任追究
问题整改是监督闭环的关键环节,需建立“三张清单”管理制度。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分别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人,实行整改销号制度。整改完成后需经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签批、监督部门验收三道程序;对整改不力的,启动问责程序,既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也倒查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
三、深化文化浸润工程,促进知行有机转化
1.拓展教育载体形式
传统说教式教育难以让内容入脑入心,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听课时激动、课后不动”的现象。因此,需创新教育方式,打造“五位一体”教育矩阵。具体而言,在党校主体班次开设作风建设专题课程,组织领导干部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开展“家风建设月”主题活动,制作警示教育微视频,建立廉政教育基地线上展馆。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推动教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认同”转变。
2.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正面典型具有示范带动效应,能够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因此,需建立先进典型发现、培育、推广机制,每两年评选一批“作风建设标兵单位”和“廉洁奉公先进个人”,深入挖掘典型背后的感人故事,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开展“学先进、转作风”主题活动,组织先进典型巡回宣讲并编印典型事迹案例集,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培育廉洁文化生态
文化浸润需久久为功,要将廉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动廉洁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实现廉洁教育全覆盖;同时,在公共场所设置廉洁文化宣传栏,创作廉洁主题话剧、戏曲等文艺作品,开展“廉洁家书”征集活动,打造“清风廉韵”文化品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廉洁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风尚。
结语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落地生根,需要制度、监督、文化这三重维度协同发力。其中,制度以刚性约束为作风建设划定红线,动态监督体系为规定落实提供保障,文化浸润工程为行为养成奠定基础。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唯有始终保持“永远吹冲锋号”的清醒与坚定,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融入血脉、化为自觉。
作者单位: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乌鲁木齐市行政学院)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其持续深化需要以“永远吹冲锋号”的韧劲来支撑。本文围绕制度执行、监督体系、文化浸润这三个维度,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的实践路径展开探讨,指出制度刚性约束方面需要突破执行弹性,监督体系方面需要构建动态闭环,文化浸润方面需要实现知行转化;通过强化制度与执行的同频共振、监督与整改的双向联动、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作风建设从“破局”向“纵深”、从“治标”向“治本”、从“他律”向“自律”转变,最终达成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的目标。
一、强化制度刚性约束,突破执行弹性空间
1.细化规则,消除执行模糊地带
当前,在部分领域依旧存在制度空转的现象,其根源是规则设计存在弹性空间。例如,公务接待标准中“合理范围”“必要支出”等表述缺乏量化标准,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通空间。对此,需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将“四风”问题高发领域细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如明确差旅住宿标准按城市等级分档、将公务用车使用里程与油耗关联核算等,以此压缩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权。
2.构建动态更新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随着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新型腐败手段不断涌现,如利用虚拟货币支付、电子礼品卡等隐蔽方式违规收送礼金。因此,需建立制度动态评估机制,每两年开展一次制度适用性审查,针对新业态、新领域及时填补监管空白。
3.压实主体责任链条
制度执行的成效高低取决于责任落实的力度大小。因此,需要构建“清单化+ 闭环式”的责任体系,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纳入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清单,明确“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职责及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在此基础上建立责任传导机制,通过签订承诺书、定期汇报、开展述责述廉等方式,将压力传递至基层党组织末梢,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构建动态监督体系,实现问题闭环管理
1.创新监督技术手段
传统监督方式存在着时效性不足以及覆盖面有限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监督”平台。该平台整合财政支付、公务用车、税务发票等12类数据资源,建立违规行为预警模型。例如,通过分析加油卡消费记录与公务用车行驶里程的匹配度,可自动筛查私车公养问题;对比会议场所消费记录与备案信息,能精准识别违规宴请线索。
2.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单一监督主体存在力量薄弱、信息壁垒等局限,需建立“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制定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协同作战流程图,明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措施配合等18项具体规则。
3.强化整改责任追究
问题整改是监督闭环的关键环节,需建立“三张清单”管理制度。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分别制定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人,实行整改销号制度。整改完成后需经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签批、监督部门验收三道程序;对整改不力的,启动问责程序,既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也倒查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
三、深化文化浸润工程,促进知行有机转化
1.拓展教育载体形式
传统说教式教育难以让内容入脑入心,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听课时激动、课后不动”的现象。因此,需创新教育方式,打造“五位一体”教育矩阵。具体而言,在党校主体班次开设作风建设专题课程,组织领导干部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开展“家风建设月”主题活动,制作警示教育微视频,建立廉政教育基地线上展馆。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推动教育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认同”转变。
2.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正面典型具有示范带动效应,能够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因此,需建立先进典型发现、培育、推广机制,每两年评选一批“作风建设标兵单位”和“廉洁奉公先进个人”,深入挖掘典型背后的感人故事,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开展“学先进、转作风”主题活动,组织先进典型巡回宣讲并编印典型事迹案例集,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培育廉洁文化生态
文化浸润需久久为功,要将廉洁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动廉洁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实现廉洁教育全覆盖;同时,在公共场所设置廉洁文化宣传栏,创作廉洁主题话剧、戏曲等文艺作品,开展“廉洁家书”征集活动,打造“清风廉韵”文化品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廉洁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风尚。
结语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落地生根,需要制度、监督、文化这三重维度协同发力。其中,制度以刚性约束为作风建设划定红线,动态监督体系为规定落实提供保障,文化浸润工程为行为养成奠定基础。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唯有始终保持“永远吹冲锋号”的清醒与坚定,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融入血脉、化为自觉。
作者单位: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乌鲁木齐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