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思考
文章字数:1858
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它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载体实施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群体的意识形态。由一系列话语实践构成的有机整体可以视为一种话语体系,但其基石依然是一套可以被建立起某种逻辑联系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一论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话语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由此可见,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需要提出新的概念并建立起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由于中国国情特殊,具体体现为教育文化历史悠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且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在这一教育实践中,我们需做好三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优秀教育传统,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纵观世界教育史与国家兴衰的关联,不难发现,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民族和国家繁荣兴盛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名言所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教育的核心目标便是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在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现阶段,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办教育的目标。
具体而言,在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从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法律以及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谆谆教诲中寻找依据、汲取力量、借鉴表述,进而将这些核心概念融入话语体系,并将其确立为指导思想。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根植中华文化的优秀教育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教育,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在实践层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已被证明是先进且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语言层面,中国古代有关教育的论述不仅提供了可借鉴的表述,还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例如,“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将“教”释为“上所施下所效”,“育”释为“养子使作善也”;《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大学》确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崇高教育目标;《论语》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明育人的总体纲要;儒家倡导“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路径,该路径以个人学识增长与道德提升为根基。
从宏观角度来讲,“立德树人”是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春秋时期,先贤提出“立德”概念,并将其视为知识分子的最高成就,即“太上有立德”;“树人”概念强调“一树百获者,人也”,表明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最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因此,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需将这一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创造性融入其中。在新时代,其具体体现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问。当然,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构建话语体系还需引入更多传统教育概念,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最终将其凝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科学论述。
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育是艺术,同样也是科学。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需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方面,我们要博采众长,扎实研究人类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着力解决教育难题,提升教育效率。在探索教育规律新洞见的同时,将这些新发现逐步提炼为科学话语体系的“砖瓦”,作为有机的科学概念融入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综上所述,立足中国教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植中华文化的优秀教育传统、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更快更好地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陕西省教育厅项目“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JY069)。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纵观世界教育史与国家兴衰的关联,不难发现,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民族和国家繁荣兴盛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名言所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教育的核心目标便是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在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现阶段,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办教育的目标。
具体而言,在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从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法律以及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谆谆教诲中寻找依据、汲取力量、借鉴表述,进而将这些核心概念融入话语体系,并将其确立为指导思想。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根植中华文化的优秀教育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教育,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在实践层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已被证明是先进且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语言层面,中国古代有关教育的论述不仅提供了可借鉴的表述,还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例如,“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将“教”释为“上所施下所效”,“育”释为“养子使作善也”;《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大学》确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崇高教育目标;《论语》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明育人的总体纲要;儒家倡导“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路径,该路径以个人学识增长与道德提升为根基。
从宏观角度来讲,“立德树人”是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春秋时期,先贤提出“立德”概念,并将其视为知识分子的最高成就,即“太上有立德”;“树人”概念强调“一树百获者,人也”,表明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最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因此,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需将这一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创造性融入其中。在新时代,其具体体现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问。当然,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构建话语体系还需引入更多传统教育概念,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最终将其凝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科学论述。
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育是艺术,同样也是科学。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需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方面,我们要博采众长,扎实研究人类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着力解决教育难题,提升教育效率。在探索教育规律新洞见的同时,将这些新发现逐步提炼为科学话语体系的“砖瓦”,作为有机的科学概念融入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综上所述,立足中国教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植中华文化的优秀教育传统、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更快更好地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陕西省教育厅项目“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JY069)。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