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湖南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黄胜
文章字数:3438
  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支撑,更是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与挑战,全国各地高校由此掀起创新创业教育浪潮。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关键。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于国外,仍存在政策体系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不足严重影响教师队伍建设质量。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的缺乏,已成为阻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不利于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教育强国建设。因此,完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研究通过探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各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经验,探寻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路径,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助力。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镜鉴
  (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多样化。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主要通过“内训”“赠席”“校外引进”专兼结合。“内训”即“内部培养”,指高校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其中以创业学博士为核心力量;“赠席”即“捐赠席位”,通过接受捐赠邀请顶尖学者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引进”则是聘请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例如,美国百森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数量充足、来源广泛,除内部培养师资外,还涵盖政府官员、资深企业家、经理人、研究人员、学者、作家、艺术家及诗人等兼职教师。二是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美国高校除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涵盖前沿知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技术与教学能力)外,还要求教师通过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或创业模拟等多渠道积累创业经验。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有保障。美国联邦政府为高校教师提供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保障教师科研需求;同时,部分资助基金会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四是建立制度化的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和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美国政府与高校通过设立奖项、资助教席或实行休假制度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例如,康奈尔大学通过设立教席,激励教师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活动。
  (二)澳大利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非常重视职前和职后培训。澳大利亚高校通常会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开展职前和职后培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培训工作,内容涵盖课堂教学指导、专业发展及学术发展等。二是注重创新研究能力培养和研究成果转化。与多数中国高校不同,澳大利亚高校对教师科研不唯数量论,更重视高水平研究及成果影响力,并通过各类创新创业研讨会培养教师能力。三是注重社会交际能力培养,鼓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澳大利亚高校注重教师社会交际能力培养,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定期到企业调研、直接参与企业活动等),且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师晋升的重要指标。
   (三)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以“商科教师为主,辅之理工教师”。日本高校为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发展,在校内精心打造以“商科教师为主,辅之理工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商科类教师主要讲授管理学、营销学等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理工类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二是邀请校外企业家、成功校友作为兼职教师。日本高校为了帮助学生获取一线创新创业实践知识,日本高校会邀请校外企业家、成功校友开展创业讲座、参与创业计划制定及传授实践经验。
   (四)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教授参与创业实践、企业管理等活动。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助力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德国高校通常鼓励教授参与创业实践或企业管理活动。例如,盖尔森基兴应用技术大学支持教授前往企业从事管理实践。二是邀请有一定专业背景且有创业经验的校外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慕尼黑技术大学每年都会邀请一些成功人士以兼职教授的身份到校讲学,通过分享创业实践经验,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五)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拥有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拥有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为新加坡高校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可靠保障。为了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加坡高校会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的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关系。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重视派遣教师到发达国家接受创业教育专业培训。二是邀请成功校友企业家走进学校。新加坡高校通常会邀请一些成功校友企业家来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创业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设立的“企业培育所”实行对外开放,允许知名企业设立办事处,为师生提供经验指导与合作机会。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结合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立足我国国情,应从加大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建设“内培+选聘”专兼职队伍、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打造多元化培训平台及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探寻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政府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涌现了一些宏观层面的相关政策和举措,但微观层面的指导意见鲜见,如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跨校师资共享机制等细则尚未明确。地方政府应整合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财力,优先支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做好校企、校地多方协调,如设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专项基金,用于教师培训与实践基地建设;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设立专项基金会,定向资助高校双创教师开展科研与教学创新。
  二是建设一支“内培+选聘”专兼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校内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保障,能确保教学体系的连贯性与稳定性。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严重短缺,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已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应通过“校内培养+校外选聘”结合的方式建设高水平队伍:校内培养需严格遵循教师准入标准,校外选聘需强调候选人在特定领域的杰出表现及丰富创业实践经验。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评价体系。统一性、规范化评价易导致教师“重分数轻实践”,难以形成良好用人生态,多元化评价体系旨在保障教师差异性与个性化发展,激发教学创新活力。需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线、成果转化为根本”的多元评价体系:前者强调通过对接国际双创教育标准、参与跨校教学研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后者旨在转变“重知识积累、轻成果转化与应用”的传统评价导向,将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率、技术转让收入、企业合作项目数等指标纳入核心评价内容,权重不低于40% 。
  四是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平台。需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立体培训平台:线上依托“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专区”,提供课程设计、实践指导等慕课资源;线下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如依托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实战型”培训。校内平台聚焦“能力提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定期举办“双创教学沙龙”“项目指导工作坊”;校外平台侧重“实践锻炼”,与企业共建“教师实践基地”,安排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同时,组织“国际师资研修班”,选派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
  五是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激励机制。需构建“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职业发展”三位一体的激励体系:精神激励方面,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杰出教师”等荣誉称号,加大宣传表彰力度;物质奖励方面,提高双创课程课时津贴标准,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创业竞赛奖项的教师给予专项奖金;职业发展方面,实行“双创教育职称评审单列”,在职称评审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通道”,同时建立“教师创业支持机制”,为教师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政策等全方位支持,鼓励教师将创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数智技术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研究(XSP25YBZ187)、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双碳”背景下环境类专业交叉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HNJG-20230773)阶段性研究成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