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基于PDCA循环的教学团队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1874
国家开放大学《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决定实施学历教育“创优提质”战略,规范秩序、聚焦内涵、推进改革。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推进改革的具体措施,尤其是重点专业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率先实现突破,成为推进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探索开展由各分部负责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形成具有持续性、连贯性和可推广性的团队运行模式,是保障“创优提质”战略“治学”环节落实到位的当务之急。
一、PDCA循环理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 Edwards Deming)提出的PDCA循环理论是一种动态质量管理模型。模型的核心在于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置(Act)”四个阶段的持续循环,实现目标优化与质量提升。这一理论最初的应用范围是在工业生产领域,后来逐步拓展到教育、医疗、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团队管理、课程质量管控等场景中展现出显著的实践价值。这一模型可以有效解决教学团队运行中的“目标模糊”“过程失控”“持续优化”等问题。
二、教学团队运行现存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适配性不足。开放教育以远程教育教学手段为主,与成人学习需求匹配度较低。存在的核心问题一是远程教育的线上教学仍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平台中的互动设计缺失。比如在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研讨组织困难,教学中无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二是线下实践教学受学生在职情况的限制,无法开展高质量实训,满足在职学员“学以致用”的需求。
(二)分部开放大学师资结构失衡。以河南开放大学为例,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仅占团队的35%,而且这35%的教师仍为地市资深教师。省校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对“智慧政务”“数字化治理”等前沿领域的了解,这必然导致专业教学内容与河南基层治理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三)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单一。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过度依赖“期末笔试”,而对学员的过程性与实践能力考核流于形式。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必修课程中普遍设置了形成性考核内容,但是考核的占比较低。加之开放教育学生对成绩的要求为及格,更有甚者直接放弃过程性考核。
(四)资源建设滞后。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本土化与新兴领域素材不足。以行政管理专业《社区治理》课程为例,在现有的128个教学案例中,近三年更新的仅占40%,且河南本土案例比如郑州“15分钟社区生活圈”、洛阳基层治理创新的占比较低;“智慧政务”“应急管理”等新兴领域素材匮乏,无法匹配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趋势。
三、教学团队建设优化路径
(一)教学模式革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构建“互动-实践-协同”三维新范式。这一模式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入手确定核心目标要素。在线上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开展“直播课+虚拟仿真”融合教学。以社区治理课程为例,引入“社区治理情景模拟”线上平台,学员可模拟居民议事、政策执行等场景;增设“每月1次跨校在线研讨”,联合国家开放大学、地市开放大学等开展案例共享。在线下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不同地市的资源,建立“地市实践基地”,由“双师型”教师带队开展实训;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开发“实践任务包”,保障地市教学标准化。
(二)师资队伍提质。结合河南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团队教师队伍情况,教学团队应注重“双师型”教师培育,每年选派1-2名教师通过省培和国培项目赴企业实践;另外在课程教学的互动设计中,也可以邀请基层干部诸如社区委员担任客串教师,补充实践教学力量;再者为了提升教师们的前沿能力,团队应定期组织“数字化治理”“智慧政务”专题培训,这一方面团队可以联合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另外也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河南基层治理研究项目,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三)评价机制完善。团队应建立“过程+实践”多元考核体系。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增加过程性考核内容,诸如在直播课授课过程中的提问与互动,直播课授课主题多选取研讨形式的课程。另外,可以将论坛中学生的回复与参与度纳入考核中,加大对学生过程性参与考核的比例。引导学员在学习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多产出成果。
(四)资源体系升级。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课程来说,团队运行时要注重教学案例的本土化素材建设。团队教师可以联合地市开放大学收集河南本土案例,在资源建设的数量上争取能够涵盖17个地市基层治理实践。并且可以实现纵向和横向均可开展对比研究的规模。其次,团队可以与河南省社科院合作,将“河南社会治理蓝皮书”内容转化为教学素材。另外,资源建设应坚持动态更新。团队成立“资源更新小组”,由团队年轻教师负责牵头,按照每季度更新1次案例库的速度;针对行政管理新兴领域,比如应急管理等方面,团队可以开发专题微课。
作者单位:河南开放大学人文与设计学院
一、PDCA循环理论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 Edwards Deming)提出的PDCA循环理论是一种动态质量管理模型。模型的核心在于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置(Act)”四个阶段的持续循环,实现目标优化与质量提升。这一理论最初的应用范围是在工业生产领域,后来逐步拓展到教育、医疗、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团队管理、课程质量管控等场景中展现出显著的实践价值。这一模型可以有效解决教学团队运行中的“目标模糊”“过程失控”“持续优化”等问题。
二、教学团队运行现存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适配性不足。开放教育以远程教育教学手段为主,与成人学习需求匹配度较低。存在的核心问题一是远程教育的线上教学仍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平台中的互动设计缺失。比如在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研讨组织困难,教学中无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二是线下实践教学受学生在职情况的限制,无法开展高质量实训,满足在职学员“学以致用”的需求。
(二)分部开放大学师资结构失衡。以河南开放大学为例,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仅占团队的35%,而且这35%的教师仍为地市资深教师。省校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对“智慧政务”“数字化治理”等前沿领域的了解,这必然导致专业教学内容与河南基层治理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三)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单一。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过度依赖“期末笔试”,而对学员的过程性与实践能力考核流于形式。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必修课程中普遍设置了形成性考核内容,但是考核的占比较低。加之开放教育学生对成绩的要求为及格,更有甚者直接放弃过程性考核。
(四)资源建设滞后。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本土化与新兴领域素材不足。以行政管理专业《社区治理》课程为例,在现有的128个教学案例中,近三年更新的仅占40%,且河南本土案例比如郑州“15分钟社区生活圈”、洛阳基层治理创新的占比较低;“智慧政务”“应急管理”等新兴领域素材匮乏,无法匹配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趋势。
三、教学团队建设优化路径
(一)教学模式革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构建“互动-实践-协同”三维新范式。这一模式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入手确定核心目标要素。在线上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开展“直播课+虚拟仿真”融合教学。以社区治理课程为例,引入“社区治理情景模拟”线上平台,学员可模拟居民议事、政策执行等场景;增设“每月1次跨校在线研讨”,联合国家开放大学、地市开放大学等开展案例共享。在线下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不同地市的资源,建立“地市实践基地”,由“双师型”教师带队开展实训;以课程知识点为基础开发“实践任务包”,保障地市教学标准化。
(二)师资队伍提质。结合河南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团队教师队伍情况,教学团队应注重“双师型”教师培育,每年选派1-2名教师通过省培和国培项目赴企业实践;另外在课程教学的互动设计中,也可以邀请基层干部诸如社区委员担任客串教师,补充实践教学力量;再者为了提升教师们的前沿能力,团队应定期组织“数字化治理”“智慧政务”专题培训,这一方面团队可以联合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另外也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河南基层治理研究项目,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三)评价机制完善。团队应建立“过程+实践”多元考核体系。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增加过程性考核内容,诸如在直播课授课过程中的提问与互动,直播课授课主题多选取研讨形式的课程。另外,可以将论坛中学生的回复与参与度纳入考核中,加大对学生过程性参与考核的比例。引导学员在学习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多产出成果。
(四)资源体系升级。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课程来说,团队运行时要注重教学案例的本土化素材建设。团队教师可以联合地市开放大学收集河南本土案例,在资源建设的数量上争取能够涵盖17个地市基层治理实践。并且可以实现纵向和横向均可开展对比研究的规模。其次,团队可以与河南省社科院合作,将“河南社会治理蓝皮书”内容转化为教学素材。另外,资源建设应坚持动态更新。团队成立“资源更新小组”,由团队年轻教师负责牵头,按照每季度更新1次案例库的速度;针对行政管理新兴领域,比如应急管理等方面,团队可以开发专题微课。
作者单位:河南开放大学人文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