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远程办公模式下团队凝聚力维持策略的探索性研究
王娟
文章字数:257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持续演进,远程办公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工作模式,其在提升工作灵活性与自主性的同时,也对传统意义上的团队凝聚力带来新挑战。团队凝聚力作为影响员工满意度和协作效能的关键因素,其强弱直接关系到组织效能高低。文章依托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远程办公可能对团队凝聚力产生的消极作用,并分别从领导沟通、虚拟团队构建以及职位设计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管理对策。这些策略致力于在分布式办公情境下巩固和强化团队凝聚力,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远程办公;团队凝聚力;组织行为学
  团队凝聚力(TeamCohesion)可理解为将成员维系在团队中的多种力量的集合,其外在体现为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对团队目标的高度认同和投入。凝聚力较强的团队不仅协作意愿更为突出,成员间信任度也较高,从而更有可能实现优良的绩效表现。然而,远程办公模式因削弱了成员间物理场所的共享,使传统办公环境中常见的高频与非正式交流大幅减少。这种空间上的分离容易引发社会隔离感,降低个体对团队的归属意识,并阻碍信任关系的形成,同时造成沟通情境的弱化。正因如此,如何在分布式工作模式下保持乃至提升团队凝聚力,已成为当前管理实践领域一项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一、远程办公对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定性分析
  (一)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Theory)视角:归属感弱化。社会认同理论主张,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价值感并非仅来自个人身份,而是源于其所属社会群体成员身份。人们通过“我们”(内群体)与“他们”(外群体)的社会分类来定义自己,并从内群体的声誉中获得归属感。在传统办公室环境中,共享物理空间、统一上下班作息、一起用餐、即时性的非正式交流等,共同构成了某种“仪式性活动”。这些仪式不断强化“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共同身份,使员工在心理上认同组织,并从中获得归属感。然而,远程办公模式没有这一基础,这些“仪式性活动”大幅减少甚至消失。成员散落在各处,缺乏共同的生活空间,也没有情感交流。因此,个体难以完成从“我”到“我们”的心理跨越,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义为“个体贡献者”,从而导致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严重弱化。
  (二)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视角:信任建立受阻。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系列无形的交换过程,个体通过评估互动中的回报(如奖励、信任、尊重)与成本(如时间、精力)来决定其行为,并追求互惠(Reci-procity)与公平。信任正是在这种长期、正向、互惠的社会情感交换中逐渐积累的关键性回报。在线下环境中,非正式、非功利性的“社会情感交换”(Socioemotional Exchange)无处不在且成本极低,例如同事间顺手帮忙、午餐时的闲聊、一个及时的鼓励或一个表示认可的眼神。这些微小的互动虽不直接涉及工作任务,但却是构建信任和良好关系的基石。然而,远程办公模式严重削弱了这种交换的基础。远程沟通大多被简化为以任务为导向(Task-Oriented)的正式交流,缺乏进行低成本、高频次社会情感交换的场合和渠道。这使得信任的建立过程变得更慢(因为缺乏积累)、更脆弱(因为交换次数少、基础不牢),并且更容易因纯文字沟通带来的误解而破裂(一次误解可能就会耗尽长期积累的有限信任)。
  (三)沟通渠道丰富度理论(MediaRichnessTheory)视角:沟通效能下降。沟通渠道丰富度理论由达夫特和伦格尔(Daft&Lengel)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同的沟通渠道在“信息丰富度”(Media Richness)上存在差异。丰富度的评判标准在于渠道能否同时处理多种信息线索(如语言、语调、表情、肢体语言)、能否提供即时反馈、能否传递情感与个性,以及能否聚焦于个人。该理论主张,为了提升沟通效能,沟通渠道的丰富度应当与任务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和模糊性(Ambiguity)相匹配。面对面的交流是最丰富的渠道,因为它能同步传递语言、语调、面部表情、手势、肢体动作等多种信息线索,并能提供即时反馈,从而能有效化解模糊性,传递微妙的情感和建立信任。然而,远程办公严重依赖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等“贫瘠”渠道(LeanMedia)。这些渠道处理信息线索的能力单一(主要依靠文字),反馈滞后,几乎无法传递非语言信号。沟通中大量的社会情境线索(Social Context Cues)因此丢失,使得需要情感共鸣或复杂讨论的沟通变得低效,极易造成信息误解、情感隔阂,最终削弱团队成员间的协作默契和心理亲近感。
  二、维持团队凝聚力的管理策略建议
  (一)强化领导力与战略性沟通。为提升远程团队领导效能与战略沟通水平,管理者可引入周期性全员视频会议。此类会议除同步项目进度外,还应专设时段供成员分享个人工作近况及所遇挑战,并通过管理者以身作则、展现开放态度,促进信任关系建立。此外,管理者需定期与下属开展一对一线上交流,重点关注其职业成长、工作障碍与情绪状态,从而有效提供组织支持,增强员工认同感和安全感。在分布式办公环境中,管理者的另一关键职责是持续明确地重申团队整体目标与各成员角色定位,并清晰说明任务优先级。通过不断推动目标共识,能显著减少远程协作中常见的不确定性,进而提升团队导向意识和运作连贯性。
  (二)设计虚拟的非正式互动。为缓解远程办公环境下非正式社交互动缺失的问题,团队可依托在线协作平台(如Teams)建立专题非工作频道,例如“休闲生活”或“兴趣交流”专区。此类设计意在模拟实体办公室中自发的茶水间交谈,为成员提供宽松的对话环境,鼓励非任务导向的日常交流。同时,通过定期举办诸如线上咖啡时光或虚拟主题聚会等集体活动,团队能够构建共享经历,促进成员间情感互动与社会联结,从而加强彼此归属感,并进一步提升整体凝聚力。
  (三)优化工作设计与认可机制。在远程团队管理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具有高度任务互依性的协作项目,明确每个成员在任务链中的具体角色与贡献,使成员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到相互支持的必要性,从而强化团队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者可在团队会议或公共频道中定期表彰成员的贡献,这种奖励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励个人,也有助于向整个团队清晰传递核心价值观念,巩固积极正向的行为模式。
   三、结论与展望
  远程办公模式虽带来了挑战,但并未使团队凝聚力的维持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关键在于管理者能否有意识地从组织行为学原理出发,将传统线下管理的“直觉”转化为线上管理的“刻意设计”。只要将沟通从“纯任务导向”转向“任务与社会情感并重”,将领导力从“监督控制”转向“支持赋能”,并通过技术与活动设计,就能增强团队凝聚力。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