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之维和价值指向
——以对道家思想的科学态度为例 谢方圆
文章字数:2478
  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研究的课题。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入阐释,提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同时,以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与道家思想有契合之处,就在于二者有共通之处,这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章将从对道家思想的科学态度出发,探寻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之维和价值指向。
  一、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同道家思想彼此契合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道家思想中的传统辩证思想相契合。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与道家思想中联系的观点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联系观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无独有偶,道家思想也包含着联系的观点。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将“祸”与“福”联系成一个整体,福祸作为对立面相依并相互转化。二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发展观与道家思想中的发展观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1]这种理解说明事物是在不断地生成、灭亡的发展过程。《道德经》中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则意为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指出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也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发展观相贯通。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与道家思想中的中和思维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思维,其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于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而道家思想主张中和思维,体现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如张载提出的观点:“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2]这句话主张“一物两体”,则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不谋而合。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与道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而道家思想中也蕴藏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其中,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就集中表现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为有道的领导者不应有固定的主观成见,而应顺应百姓的心愿和需求来治理国家。这就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跨越东西与古今,我们依旧坚持民本思想。在黄河故道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拦水坝、塘内走廊、生态岛和开展迁占工作时,国家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确保项目能够真正惠及民众。民本思想犹如贯穿治国理政的一条红线,跨越几个世纪,民本思想仍旧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与道家思想的“知行合一”彼此契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重视实践的重要性,纠正了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只看到主观能动性等局限,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无独有偶,道家思想中也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知行合一”。在道家看来,知与行本是一体且不可分割,二者相辅相成。可见,道家思想中的“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相互贯通,彼此契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道家思想汇通研究的价值指向
  从整体性视域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理论拼盘,而是“一块整钢”,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5]马克思主义与道家思想的汇通研究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一)唤醒历史主体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底改造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明朝,朝廷还大力推广《道德经》。但道家思想无可避免地存在唯心主义缺陷,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基础相悖,如果任由道家思想中部分唯心主义思想肆意发展,则百害而无一益。如其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从本体论角度出发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同道家思想的汇通研究对于改造道家思想中不合理的部分,对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有裨益。
  (二)有助于在思想上打破常规,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如果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进行发展,必然会上演百年前的历史悲剧,对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也是百害而无一益。“第二个结合”就是采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打破常规,摒弃形而上学,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道家思想之间的相互契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积累,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打破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彼此融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
  马克思主义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彼此契合是“第二个结合”的缩影,研究两者的契合对于坚持“第二个结合”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推进“第二个结合”,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新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
  [2]施郑理.矛盾与中和:从思维方式看“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契合性[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10):19
  [3]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50.
  [4]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6.
  [5]陈绍辉,孙熙国.整体性视域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逻辑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4(11):2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