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高校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
郭卓茂
文章字数:3062
  引言
  科学在浩瀚的人类思想星空中犹如璀璨闪耀的北斗七星,指引着人们以理性的目光探索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不仅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思想夯实了基础,更是指引着人类破除蒙昧、追求理想的航标、灯塔。科学教育,并非简单的思想灌输,而是一场启迪智慧、塑造理性的思维旅程。科学引导人们用客观的态度认识世界,以实践的精神改造世界,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澄清是非、明辨曲直,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奋勇前行。
  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科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校,科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精神为内核,帮助学生用理性思维认识自然和社会,破除唯心主义观念的影响,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基础,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高度一致。在理论层面,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支撑,有助于大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层面,科学教育与反对封建迷信等内容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对不良社会现象的辨别力和抵抗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
  第二,高校开展科学教育意义深远。在高校,开展科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站在理性、客观的视角认识世界,摆脱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励大学生依靠自身努力和社会实践实现自己价值,摒弃“听天由命”的消极心态,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主动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动力。指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支撑。还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科学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的精神提升,而且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更与国家的思想文化安全、社会文明进步和育人方向紧密相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大学生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存在偏差,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第二,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案例陈旧,未能有效结合社会热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沉浸式教育教学场景。
  第三,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足,对法律法规掌握不系统、不全面,教育教学针对性与感染力比较薄弱。
  第四,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科学教育面临商业化、网络传播等的新挑战。
  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高校开展科学教育,需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从学科知识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协同育人机制、教育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生活、社团实践活动等多维度切入。
  第一,完善教育内容,融入多学科知识体系:在高校科学教育中,应不断完善、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并融入多学科知识体系、科技前沿成果和社会热点案例,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突破单一理论灌输的局限,形成立体、多元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帮助大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和认同科学的世界观。可设计跨学科课程模块,开设“科技伦理与社会”交叉课程,融合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知识,分析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争议;设立“数据科学导论”,结合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技术,解读社会热点案例中的大数据应用,打破学科壁垒。同时建立动态教材更新机制:每学期联合多学科教师修订讲义,加入诺奖成果(如量子计算新突破)、航天工程进展等前沿内容;在物理教材中增设“能源革命”章节,关联化学、环境科学知识,阐述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二,注重情感引导,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困惑,避免生硬说教,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现实问题的探讨等方式方法,多措并举,引导大学生从情感上理解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的一致性。例如,用科学史案例展现无神论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要尊重大学生认知差异,避免简单否定宗教信仰,而是通过生动案例、理性分析引导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此,需要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学创新动力。例如,吸纳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教师参与,形成跨学科教育教学团队,从不同视角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专业性和感染力。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高校科学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增强教育实效性、形成育人合力的关键路径。因此,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形成教育教学协同合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教育、建立教育效果动态评估与反馈改进机制、结合社会热点(如封建迷信的危害、伪科学的案例),用具体事例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针对性等等,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科学辟谣封建迷信的典型事件中,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能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从而不断增强理论阐释现实的能力。
  第四,创新教育方法,开展互动式教育教学:在高校科学教育中,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因此,创新教育方法,利用好校园文化平台,开展互动式教育教学至关重要。为此,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手段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激发大学生主动思考,避免单向灌输,也可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情景教学、案例研讨、辩论教学等开展互动式教学,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育吸引力。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调研考察等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互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科学教育更贴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第五,打造校园文化,营造理性环境氛围:通过科学主题讲座、知识竞赛、海报设计大赛等活动,邀请科学家、专家学者分享科学探索故事,以生动形式破除认知误区。利用慕课、微课等形式,打造科学教育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设置在线讨论区,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利用新媒体传播,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发布科学辟谣文章、趣味科普视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科学思想,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六,组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团作用: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封建迷信现象调研,分析其产生根源及影响,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大学生用科学视角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走进基层社区开展科学知识宣讲,在实践中巩固科学理念,同时提升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社团,开展科普实践。例如,制作反伪科学短视频、举办主题沙龙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强化科学教育,把科学精神融入大学生科学文化相关知识点并创造性地转化为系统的科学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推动大学生科学教育往实里走、深里走、心里走,而且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辨别、抵御和防范的能力,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不断增强科学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另外,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设计,科学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理性认知,既尊重多元文化,又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科学文化精神,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课题项目:本文为校级人文社科重点课题《南疆高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强化科学无神论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4RW-002)论文之一
  作者单位:新疆和田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