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类型融合与创新 ——《鹊刀门传奇》系列武侠喜剧的地域化实践
李易蔚
文章字数:3375
  《鹊刀门传奇》系列是由赵本山团队打造的武侠喜剧,自2023年第一部上线以来便在豆瓣收获高分评价,凭借接地气的幽默和犀利的社会观察成为年度口碑之作。2025年推出的续集《鹊刀门传奇2》延续原班人马,进一步拓展了“东北江湖宇宙”。剧集以明朝辽东武林为背景,讲述了厨子西门长在意外顶替双胞胎弟弟——抗倭大侠西门长海,带领鹊刀门弟子周旋于江湖阴谋与家国大义的荒诞故事。
  一、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身份错位下平民的江湖生存哲学
  《鹊刀门传奇》系列以西门长海和西门长在的双胞胎兄弟设定为叙事支点,展开了整个剧集的各种事件和冲突。
  在角色身份的设定上,剧集通过西门兄弟截然不同的身份和性格特质建构了市井平民和江湖侠客的二元对立。第一季中,不会武功的西门长在因“找老伴”的世俗需求被骗到鹊刀门去顶替自己的双胞胎弟弟——真正的武林高手抗倭英雄西门长海。剧中常常出现这边西门长海干脆利落地斩杀倭寇,尽显大侠风范时,另一边的西门长在面对刺客或江湖仇家的追杀慌不择路,洋相尽出的反差桥段。在这部剧中,西门长海代表传统侠客的“崇高性”,其人物质感更偏向于传统武侠的江湖恩怨与家国大义,而西门长在则代表市井平民,喜欢插科打诨,总是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解构传统武侠的权威。
  在人物塑造层面,普通厨子出身的西门长在从被动伪装,远离江湖到主动接受,融入江湖的过程体现了其人物成长。起初,西门长在的行为逻辑始终围绕“自保”与“糊弄”展开,生怕与江湖牵扯过多招致杀身之祸。剧中多个情节单元如躲避公孙丽蓉时钻床底、武林大会中向对手认输等,都凸显了市井小人物在江湖宏大叙事中的被动性。而随着与鹊刀门众弟子的感情逐渐深厚,西门长在的侠义之心也被激发,完成了从“被动躲避”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剧集通过对西门长在这一人物的塑造,将生活智慧升格为江湖谋略,实现了“去英雄化”的平民英雄塑造。
  从更深层的哲学维度来看,剧集通过刻画西门长在贪生怕死、喜欢“忽悠”的人物性格,探讨了现代人的生存策略与道德困境。西门长在通过“洗脑”徒弟来给自己当挡箭牌的情节在剧中不仅是制造笑料的手段,更是角色应对身份危机的生存术;而冒名顶替其双胞胎弟弟,通过整个鹊刀门对外“忽悠”以维持门派地位稳定的集体行为则反映了信息时代真实与谎言的边界模糊。这种有限度的“忽悠”成了小人物在权力夹缝中生存的灰色智慧,也暗示了当代社会中的道德相对主义倾向。
  二、东北气质的土味江湖:地域文化对武侠美学的转译
  《鹊刀门传奇》以东北地域文化为叙事基底,将江湖从精英化的想象空间降维至乡土现实,构建起“土味江湖”的美学体系。这一过程不仅颠覆了武侠类型的叙事常规,更在文化逻辑层面实现了侠义精神的平民化重写。
  剧集对武侠美学的革新性转化,首先体现在东北地域符号对江湖空间的重构。剧中鹊刀门驻地是典型的东北农家院落,这种空间拼贴使传统武侠叙事中的诗意化场景被充满烟火气的乡土空间替代。鹊刀门大院作为该剧的核心场景,其功能与《武林外传》的同福客栈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是门派众人的归属,又是整个江湖的缩影,还是武侠故事获得情感共鸣的支点。
  在价值维度上,剧集也以土味的方式沿袭了传统武侠故事中侠义精神的内核。诚然,西门长海有其“主角光环”,但其光环并不源于武功修为,而在于市井智慧。普通厨子的身份让西门长在面对江湖纷争时常常手忙脚乱,毫无掌门风范,但同时也注定了其内心是真正关心百姓的热心肠好人,所谓“好人有好报”,西门长在智斗倭寇,带领鹊刀门弟子铲奸除恶,为民除害,受到百姓的爱戴,所以才会“主角光环”加身,印证了剧中“心里装着老百姓才是真侠客”的价值主张,也与金庸“侠之大者”的宏大叙事形成了深刻对话。
  当传统武侠陷入“仙侠化”窠臼时,《鹊刀门传奇》标新立异,以其土味美学构建的真实生活质感拓宽了武侠类型。鹊刀门众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鲜活而真实的江湖儿女:所谓的武侠江湖,并没有太多衣着华丽的俊男美女,也不是人人都能练就一身绝世武功。正如剧中台词所说:“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闹心巴拉”,这种理念创新不仅为武侠世界注入了新活力,更提供了文艺创新的新方法和新启示。
   三、类型杂糅与反套路叙事:武侠喜剧的叙事实验
  传统武侠故事的叙事通常呈现为以武功修为与江湖道义为核心驱动力的英雄成长史诗,以诗意化的江湖空间与江湖门派作为基础世界观,以正邪对抗推动叙事,情节围绕复仇、夺宝、争霸等经典母题展开,始终贯穿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崇高伦理价值体系,并通过侠客对江湖规则的维护或革新行为传达对忠义、仁爱等传统道德的礼赞。《鹊刀门传奇》系列在保留武侠类型核心要素的基础上,融合了情景喜剧、悬疑探案、恐怖惊悚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武侠风格。
  在整体叙事策略上,剧集采用了“珠串式”的叙事结构,通过小事件串联起故事主线。在每一集的冲突展开逻辑上,该剧充分发挥了东北特色,移植了东北二人转和小品的舞台逻辑,将家庭伦理剧元素嵌入江湖框架,同时植入了悬疑、惊悚等元素类型,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情景喜剧。情景喜剧的优点在于节奏快、笑点密集、沉浸感强,这也是该系列吸引观众的最大卖点,如叶四娘与郝盟的夫妻互动是最具代表性的叙事单元——两人围绕“藏私房钱”“搓衣板认错”等生活矛盾展开如“败家娘们儿”“虎了吧唧”的方言斗嘴,通过夸张的肢体表演和搞笑对白,把婚姻伦理转化为了江湖喜剧;除此以外,赵德柱为讨师妹小柔欢心,故意找人扮鬼吓人,企图上演“英雄救美”,最终却反被识破,骗走所有私房钱的桥段也体现了惊悚与喜剧的类型融合下武侠故事的新方向。
  《鹊刀门传奇》系列在叙事类型上的另一大特点则是反套路叙事。如师叔绝绝子,在与郝盟、赵德柱、姜玉郎的“论道”中,他向几人提问如果有一把刀架在自己脖子上该怎么办,几人都觉得必死无疑——从他们对侠客精神的理解来看,大侠就应该宁死不屈,绝不低头。但绝绝子却批评他们“悟性太差”,然后立刻跪下求饶,当几名徒弟放松警惕后,又出其不意出手把姜玉郎打倒。在之后和赵德柱和郝盟过招时,绝绝子手缠铁圈,身藏钢板,可以说是“全副武装”,把“不讲武德”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响当当的江湖人士,对战时用的全是阴招,既解构了传统武侠套路,也制造了令人捧腹的笑点。
   四、荒诞内核与现实隐喻:社会热点的批判性表达
  《鹊刀门传奇》系列以武侠喜剧为外壳,将当代社会症结嵌入荒诞无厘头的情节中,对当今社会乱象进行了批判性表达。喜剧的外壳之下暗含对现实的戏说和辛辣讽刺,才是该剧集的另一大看点。
  第一部中,郝盟、赵德柱、姜玉郎三人的身份引起了资本的注意,资方认为这三个人有商业价值,通过包装可以让他们进入“大侠榜”的前三名。在资方的包装下,三个徒弟都成了大明星,资方要求三人按照要求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包装,营造人设,并进行“直播”来收割粉丝。而当三人走红后,麻烦也随之而来——郝盟和赵德柱陷入“塌房”危机,姜玉郎的极端粉丝扰乱社会秩序,最终三人全部与资方解约才得以回归正常生活。普通人依靠包装和炒作就可以迅速走红,这毫无疑问是当今娱乐圈的写实表达,剧集将其放入武侠故事,从资本包装、过度营销、直播经济与“饭圈”文化等各个方面对这种乱象进行了大胆揭露。
  系列第二部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犀利直白,紧贴实事,如绝绝子从麻国逃回,并摸清了人口贩卖产业:人贩子通过“选美大赛”把人给拐卖到麻国,名义上是去麻国卖艺,其实是把所有人骗到麻国后卖掉。这与现实中的缅北电诈如出一辙,自己人骗自己人,而且巧立名目。为了救下无辜民众,姜玉郎男扮女装参加了选美,顺利通过选拔但被官员看中,想强占民女的情节则揭露了选美黑幕和潜规则。
  更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剧集在价值导向方面并不只是一味地揭短,而是将真正的侠客风骨和人文气息藏于其中。鹊刀门众人虽外表朴素但却有明确的行事准则——侠义不在于排场多大,而在于愿意为身后的人扛多重的担子,再闹腾的江湖,也得有人扛起家国大义。鹊刀门从上到下虽然日常生活中都不靠谱,但哪怕闹出再多笑话,真遇上倭寇害人,却没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鹊刀门内部虽然天天鸡犬不宁,但在关键时刻总会一致对外,以极强的凝聚力还江湖一片净土,展现了“以小家筑大家”的家国情怀。所谓侠义,就是普通人守护普通人,武功再高不如心术正,门派再小也得护一方,那些看似无厘头的热闹之下,始终烧着一灶旺火——为家国、为苍生,才是江湖永不冷却的热血。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