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关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
张长凤
文章字数:1541
  2012以来,我国启动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相关举措,并进入到实操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我国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与举措
  2012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程。区别于以往,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由侧重硬件转为更加侧重软件部分;再一个就是重心转移,由侧重以建筑遗产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历史文化名村,转入到更加侧重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标志性的举措有三个——创立一个新组织,做了一个更名,造了一个花名册。
  (一)创立了一个新组织。2012年9月,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由原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主导,由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先生倡导而成立。
  (二)做出了一个更名的决定。在专家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将此前“古村落”更名为“传统村落”。“古村落”一般是建于民国以前。“传统村落”相对涵盖的范围更广,容量更大。
  (三)造了一个花名册。2012年年底,启动了第一批次的申报与评选工作,构成了传统村落登名造册第一批成员,并将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实施挂牌保护制度。
  自此,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至2024年10月,我国已进行了六个批次的申报和评选工作,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815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地理空间布局的静态定位方面看,呈南强北弱态势。如东北三省一区四个省份合计占比仅为全国数量的1.91%,不足2%,差距对比悬殊。
  (二)从人口变动的动态走势方面看,传统村落存在核心要素比较严重的流失情况。老龄化(老、弱、病、残)、村落的空心化、年轻人的婚姻观念的改变,幼童数量的骤减等多种因素,加速了要素流失的速度。
  (三)自然灾害或建筑物的自然老化等人力不可控因素,使得传统村落在见证了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进程中,走向了不舍的消亡。比较典型的事例,一个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中国部落文化最后的“活体”佤族老寨——翁丁村,在大火中消失殆尽。
  (四)传统村落的传统产业后继乏人,传承遇阻。因此,对一些特色的传统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能够焕发新生命力的一些政策性的保护、支持政策目前还略显不足。
  (五)新质生产力介入、促进作用尚有局限性。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它强调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领发展作用。这方面,对传统村落而言,实力明显欠缺。
  三、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一)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要优先于发展。中国的自然村数量的变迁是走下降通道的,且速度较快。2000—2010年的十年间,以每年9万个的速度消失;到2024年,又有近60万个自然村消失。这其中,还要严防拆真建假,特别要注意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乱象。这些承载了历史信息和文化的传统村落的消亡,使保护和传承成为第一要务。
  (二)借势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把握好政策脉络,创新中求发展。传统村落的发展一定要融入城乡发展新格局之中,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与突破。当下,特别是要注意把握农村宅基地改革政策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影响。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核心,是实现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允许拥有合法住房的农户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变相实现了农民的财产权。如何利用此契机,促传统村落得到质的提升,就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
  (三)保护和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传统村落的建筑“匠人”、挖掘传承传统村落相关历史故事的“明白人”,具有创新意识的、对传统村落有热情、有激情的“能人”,这些都将是未来相当时期需要努力做好的事情。
  总之,在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在伟大中国的建设洪流中,中国必将更加强大昌盛!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