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需求——供给”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获得感提升研究
徐亲连
文章字数:2972
  基于“需求——供给”理论框架,聚焦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生获得感提升问题,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证调查,发现当前课程在内容时效性、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供给与学生的知识获取、实践参与、价值认同等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从优化课程内容动态供给、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完善双向评价反馈机制三个维度提出策略,旨在为增强课程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获得感的现状
  (一)学生需求现状。其一是内容需求的多元化与时效性。当前学生内容需求的多元化与时效性特征,本质上是学生主体意识觉醒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体现。当科技突破与民生政策成为年度焦点,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实则是渴望课程内容能打破教材的静态局限,以动态视角回应现实困惑;而专业相关政策解读的高需求,更凸显出课程内容与职业发展、学科实践的衔接缺口。传统案例的低接受度印证了教学内容若脱离当下语境,易沦为抽象理论的堆砌。这要求课程内容供给必须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在追踪社会热点中锚定现实坐标,在对接专业需求中强化应用导向,让政策解读既有时效温度又具专业深度,方能匹配学生对知识获得感的时代期待。其二是教学形式的互动性与实践性。目前学生对教学形式互动性与实践性的强烈需求,本质上反映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学习理念转变。讨论式、案例式教学的高支持率,表明学生渴望打破单向灌输的课堂模式,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政策的理解;而实地调研、政策模拟等实践环节的高期待,则凸显出他们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迫切需求。访谈中“走出教室”的诉求,直指传统讲授式教学在场景还原与体验感上的不足。这要求教学形式供给必须突破“课堂中心”局限,通过构建“讨论—案例—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互动中激活思维,在实践中感知政策肌理,方能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连接理论认知与现实洞察的桥梁。其三是价值引导的现实关联性。学生对课程价值引导的现实期待,课程需紧扣个人与国家联结、网络舆情分析等现实问题,增强价值引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课程供给现状。其一是内容供给的滞后性与同质化。“形势与政策”教材内容更新周期约为1年,而最新的时事政治则是该课程授课的重点内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理工科、文科等不同学科的差异化案例设计。其二是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与灌输性。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环节占比严重不足;线上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多数学生未使用过课程配套的慕课平台或政策数据库。其三是评价机制的标准化与片面性。课程考核以“期末结课论文”或“线上开卷考试”为主,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课堂参与度考核占比较少;评价反馈周期长,多数学生在学期末才收到成绩,缺乏过程性指导。而且该课程通过率高,考核难度低,长此以往导致很多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三)供需矛盾的具体表现。其一是内容供给滞后与信息获取即时性的矛盾。学生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的实时政策信息,与课程中滞后的案例形成对比,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其二是单向教学模式与主动参与需求的矛盾。传统“填鸭式”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互动性、体验感的需求,课堂参与度低。其三是统一评价标准与个性化发展的矛盾。标准化考核忽视学生的专业背景与能力差异,如文科学生擅长理论分析,而理工科学生在政策实践案例分析中更具优势,但评价体系未体现这种差异。
   二、“需求——供给”视角下学生获得感的提升策略
  (一)精准对接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动态供给。一是建立“三维联动”内容更新机制。从政策维度看,要紧跟教育部年度“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从热点维度看,每月收集学生关注的社会议题,选取高频话题纳入教学;从专业维度看,针对不同学科设计差异化案例。二是构建“线上+线下”资源矩阵。可以通过开发课程专属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政策图解”“热点快评”等轻量化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升政策传播效率;同步建立“政策案例库”,整合政府工作报告、权威媒体解读、学术研究成果等多源信息,形成系统化资源体系,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供给质量与效率。一是推行“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布置政策阅读材料,课堂以“小组汇报+辩论”形式展开;引入“角色扮演”教学:模拟“政策听证会”,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市民等角色,体验政策制定过程。其二是强化“实践——认知”双向互动。开展“政策调研周”活动:组织学生赴社区、企业调研政策落实情况,如走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形成调研报告并在课堂分享;建立“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共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政策宣传、民意调查等实际工作。其三是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教学场景。从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教学场景角度,可通过以下方式升级教学体验:运用VR技术高度还原“改革开放历史场景”“重大会议现场”,以沉浸式交互让学生“亲历”历史节点,强化感官认知;借助学习通等平台开发“政策知识闯关”游戏,将理论要点拆解为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关卡,以游戏化机制提升知识吸收效率,实现技术赋能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供需反馈机制。一是构建“多元多维”考核体系。过程性考核(占比50%):包括课堂讨论发言、调研报告、线上学习活跃度等;终结性考核(占比30%):结合开放式论述题;实践考核(占比20%):根据社会实践表现、政策模拟活动参与度评分。二是建立“双线反馈”改进机制。实时反馈层面,除通过课堂二维码问卷每周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时效性、互动形式创新性等具体建议外,可同步开通课程专属反馈邮箱与班级群聊实时留言通道,形成多渠道即时反馈网络。学期反馈层面,期末组织师生座谈会梳理课程目标达成度、资源匹配度等问题,从“内容供给——学习需求”匹配度、“理论教学——实践应用”衔接性等维度形成量化改进指标,将其嵌入下一轮课程设计的大纲修订、资源更新与考核标准优化环节,实现反馈——改进——迭代的闭环管理,让机制真正成为推动课程质量提升的动态引擎。其三是引入“学生——教师”双向评价。学生除了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更新频率、课堂互动效果等常规维度评分外,还可增设“政策解读时效性”“案例与专业契合度”等特色评价指标,让反馈更贴合课程特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则重点关注其在小组讨论中对政策的分析深度和实地调研时的问题捕捉能力。通过定期公布双向评价结果,促使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评价指引下,强化自主学习与实践应用意识。
   三、结语
  从“需求——供给”视角重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本质是通过精准对接学生发展需求与课程供给能力,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范式转换。研究表明,只有当课程内容紧跟时代脉搏、教学模式激发主动参与、评价机制促进个性发展时,学生的获得感才能真正提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对比分析,探索更具针对性的长效提升机制。
  参考文献:
  [1]董彪.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4(02):69-74.
  [2]董扬.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如何讲好“两个大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8):95-103.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需求——供给’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2JSSZYB20)。
  作者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