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深刻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思维
文章字数:247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运兴必须文化兴,民族强必须文化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站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思维,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重要论述,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要始终坚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站稳新时代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价值旨归和鲜明主线,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滋养中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文化盛宴。
二、坚持守正创新的战略思维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需要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护好“魂脉”与“根脉”,熔铸新文化生命体,乃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做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才能更好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守“两个结合”根本要求,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则当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程中,需注重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深入发掘并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又要精准回应继承与创新这一时代课题,让中华文化在彰显永恒魅力的同时,展现出鲜活的时代风采。在文化体制机制层面,同样需要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重点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进而促进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以此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及配套消费模式,最终借助创新引擎驱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让文化通过多种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文化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坚持系统观念的战略思维
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要运用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文化强国建设与其他各项事业的内在联系,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要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孵化更多新型文化业态及其消费模式,打造全新文化产业矩阵,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必须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要促进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通过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四、坚持开放包容的战略思维
开放包容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是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国际交往日益深入,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坚持开放包容,就要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故此,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可信、可爱、可敬形象。当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人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总而言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活全民族在文化创新创造领域的蓬勃活力,持续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义。使命在肩,我们要深刻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系统观念、开放包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研究”(2024JZD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律年鉴》社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重要论述,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要始终坚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站稳新时代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价值旨归和鲜明主线,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滋养中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文化盛宴。
二、坚持守正创新的战略思维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需要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护好“魂脉”与“根脉”,熔铸新文化生命体,乃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做好“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才能更好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守“两个结合”根本要求,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则当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程中,需注重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深入发掘并汲取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又要精准回应继承与创新这一时代课题,让中华文化在彰显永恒魅力的同时,展现出鲜活的时代风采。在文化体制机制层面,同样需要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重点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进而促进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以此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及配套消费模式,最终借助创新引擎驱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让文化通过多种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文化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坚持系统观念的战略思维
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要运用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文化强国建设与其他各项事业的内在联系,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要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孵化更多新型文化业态及其消费模式,打造全新文化产业矩阵,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必须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要促进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通过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四、坚持开放包容的战略思维
开放包容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是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国际交往日益深入,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坚持开放包容,就要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故此,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可信、可爱、可敬形象。当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人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总而言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活全民族在文化创新创造领域的蓬勃活力,持续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义。使命在肩,我们要深刻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系统观念、开放包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研究”(2024JZD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律年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