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时代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3527
新时代背景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与新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医院思政工作在价值认同、对象特性、方法载体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以“融合创新”为核心的系统性优化路径:通过强化价值引领、深耕医学人文精神,构建更具医院特色的思政内核;推动思政工作与业务实践深度融合,借助智慧化手段实现精准思政;创新“叙事医学”“思政查房”等特色载体;构建协同联动、科学评价的长效机制,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精神动力。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公立医院作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主阵地”和党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其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卫生健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医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趋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务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职业风险、价值困惑等问题日益凸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加复杂。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筑牢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根基,激发其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挑战与问题
1.价值引领与复杂现实之间的张力加剧。
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多元思潮冲击下,个别医务人员可能受到“重业务轻思想”“重技术轻人文”“重效益轻公益”等观念影响,对崇高职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认同有所弱化。医患关系局部紧张、职业倦怠感上升等现实问题,也易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造成冲击,亟须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价值澄清。
2.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与需求的多元化。
医院是高知群体密集之地,医护人员思想活跃、自主性强、专业素养高。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背景的职工,其思想状况、关注焦点和接受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一刀切”“大水漫灌”式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精准化、个性化的需求。
3.方法载体滞后于时代发展与对象特点。
部分医院思政工作仍较多依赖会议传达、文件学习、报告讲座等传统形式,内容相对枯燥,形式缺乏新意,与新媒体的普及和新生代医务人员偏好互动、体验、视觉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存在脱节。思政工作与繁忙的医疗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未能找到深度融合的有效切入点。
4.协同机制与长效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医院思政工作往往被视为党务部门或政工干部的“专属职责”,未能有效整合业务科室、工会、共青团等力量,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同时,思政工作效果的评估缺乏科学、量化的指标,多以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等过程性指标为主,对其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促进医德医风、增强队伍凝聚力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度衡量不足,影响工作的持续改进和资源投入的精准性。
三、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针对上述挑战,新时代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亟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融合创新”为核心,探索系统化、精准化、人文化的优化路径。
1.强化价值引领,深耕医学人文精神,筑牢思想根基。
突出政治性与职业性统一:将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与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学伦理(有利、不伤害、尊重、公正)紧密结合起来。
深挖医学人文富矿:将医院思政工作根植于深厚的医学人文土壤。系统开展医学史、医院院史教育,弘扬历代名医大家的精神风范和本院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大力推广“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理念与实践,鼓励医务人员倾听患者故事,书写平行病历,在理解疾病与痛苦中深化共情能力与职业使命感;探索开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引导医务人员深刻理解生命价值,敬畏生命尊严。
构建特色价值话语体系:结合医院自身历史传统、专科特色和发展愿景,凝练具有高度认同感和感召力的医院精神、院训、服务理念等,并通过环境布置(文化长廊、榜样墙)、仪式活动(医师节、护士节庆典、新员工入职宣誓)、故事传播(院内媒体、微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推动深度融合,实现精准思政,提升工作效能。
与核心业务实践同频共振:坚决摒弃“空对空”的说教,将思政工作深度融入医疗服务、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运营管理的全链条。
在提升医疗质量安全中融入: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石,将严谨求实的作风要求融入各项质控标准和操作规范培训。
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中融入:倡导“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理念,将沟通技巧、人文关怀作为医务人员必备技能进行培训考核,将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科室和个人思政成效的重要参考。
在强化学科人才建设中融入: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团队协作融入科研诚信教育、人才引进培养和团队文化建设,鼓励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健康需要开展科研攻关。
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施策:运用大数据思维,通过问卷调查、谈心谈话、思想动态分析会等方式,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思想脉搏和关切点。
针对青年医务人员:侧重职业理想塑造、角色适应、压力疏导、榜样激励,运用导师制、青年沙龙、志愿服务、技能比武等形式增强吸引力和归属感。
针对骨干专家:侧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注重学术道德和团队引领作用发挥,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
针对党员干部:强调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要求其在业务攻坚、廉洁行医、服务群众等方面走在前列。
针对特定压力群体(如急诊、ICU、儿科):建立常态化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机制,关注其心理健康和职业耗竭问题。
借力智慧化赋能:充分利用医院内网、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线上学习平台等,打造集政策宣传、理论学习、榜样宣传、互动交流、心理咨询、意见反馈于一体的“智慧思政”云平台。运用短视频、H5、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制作推送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思政产品;探索利用AI分析思想动态,为精准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3.创新载体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活内生动力。
打造特色品牌活动:精心设计具有医院特色、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载体。
“医学人文大讲堂/工作坊”:邀请医学大家、人文社科专家、优秀患者代表等分享,深化对职业价值的理解。
“身边的榜样”故事汇:挖掘宣传临床一线、平凡岗位上的感人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思政查房”(创新点):在业务查房基础上,增加对科室成员思想动态、团队氛围、医患沟通、职业价值实现感等方面的关注、倾听和引导,由党支部书记、科主任或资深党员骨干主持,将思想疏导融入日常管理。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社区、基层、边远地区开展义诊、健康宣教、医疗帮扶,在实践中体察国情民情,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强化社会责任。
营造浸润式文化环境:重视环境育人功能。优化医院物理空间设计,融入艺术元素、自然景观、人文格言,营造温馨、宁静、有尊严的氛围;建设好院史馆、图书馆(开辟医学人文专区)、职工之家等文化阵地;鼓励科室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墙、读书角等微环境。
4.健全协同机制,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保障长效运行。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强化党委统一领导,明确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院长同样肩负重要领导责任。推动党支部建在科室上,强化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明确科主任“一岗双责”,将思政工作纳入其管理职责范畴。工会、共青团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人心。
建立科学多维评价体系:改变单一依靠活动记录的粗放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过程+效果”“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过程指标:如理论学习覆盖率、特色活动参与度、谈心谈话频次与深度、新媒体平台活跃度等。
效果指标(核心):重点考察思政工作对医院中心工作的促进效果。如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变化;医德医风投诉率、表扬信/锦旗数量;医疗纠纷发生率;关键岗位人才流失率;科室团队协作氛围评价;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职工对医院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将思政工作成效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强化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高度重视政工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加强对专职政工干部的理论培训、业务能力培训(如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新媒体运用、调查研究方法),鼓励其深入临床一线了解实情。探索建立符合政工岗位特点的职称晋升通道和激励机制,提升岗位吸引力和荣誉感。
新时代赋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历史使命和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坚持守正创新,以强化价值引领、深耕医学人文为灵魂,以推动思政与业务深度融合、实施精准思政为关键,以创新载体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为突破,以健全协同机制、完善科学评价为保障,方能有效提升医院思政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公立医院作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主阵地”和党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其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卫生健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医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趋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务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职业风险、价值困惑等问题日益凸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加复杂。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筑牢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根基,激发其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挑战与问题
1.价值引领与复杂现实之间的张力加剧。
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多元思潮冲击下,个别医务人员可能受到“重业务轻思想”“重技术轻人文”“重效益轻公益”等观念影响,对崇高职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认同有所弱化。医患关系局部紧张、职业倦怠感上升等现实问题,也易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造成冲击,亟须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价值澄清。
2.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与需求的多元化。
医院是高知群体密集之地,医护人员思想活跃、自主性强、专业素养高。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背景的职工,其思想状况、关注焦点和接受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一刀切”“大水漫灌”式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精准化、个性化的需求。
3.方法载体滞后于时代发展与对象特点。
部分医院思政工作仍较多依赖会议传达、文件学习、报告讲座等传统形式,内容相对枯燥,形式缺乏新意,与新媒体的普及和新生代医务人员偏好互动、体验、视觉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存在脱节。思政工作与繁忙的医疗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未能找到深度融合的有效切入点。
4.协同机制与长效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医院思政工作往往被视为党务部门或政工干部的“专属职责”,未能有效整合业务科室、工会、共青团等力量,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同时,思政工作效果的评估缺乏科学、量化的指标,多以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等过程性指标为主,对其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促进医德医风、增强队伍凝聚力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度衡量不足,影响工作的持续改进和资源投入的精准性。
三、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针对上述挑战,新时代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亟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融合创新”为核心,探索系统化、精准化、人文化的优化路径。
1.强化价值引领,深耕医学人文精神,筑牢思想根基。
突出政治性与职业性统一:将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与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学伦理(有利、不伤害、尊重、公正)紧密结合起来。
深挖医学人文富矿:将医院思政工作根植于深厚的医学人文土壤。系统开展医学史、医院院史教育,弘扬历代名医大家的精神风范和本院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大力推广“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理念与实践,鼓励医务人员倾听患者故事,书写平行病历,在理解疾病与痛苦中深化共情能力与职业使命感;探索开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引导医务人员深刻理解生命价值,敬畏生命尊严。
构建特色价值话语体系:结合医院自身历史传统、专科特色和发展愿景,凝练具有高度认同感和感召力的医院精神、院训、服务理念等,并通过环境布置(文化长廊、榜样墙)、仪式活动(医师节、护士节庆典、新员工入职宣誓)、故事传播(院内媒体、微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推动深度融合,实现精准思政,提升工作效能。
与核心业务实践同频共振:坚决摒弃“空对空”的说教,将思政工作深度融入医疗服务、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运营管理的全链条。
在提升医疗质量安全中融入: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石,将严谨求实的作风要求融入各项质控标准和操作规范培训。
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中融入:倡导“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理念,将沟通技巧、人文关怀作为医务人员必备技能进行培训考核,将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科室和个人思政成效的重要参考。
在强化学科人才建设中融入: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团队协作融入科研诚信教育、人才引进培养和团队文化建设,鼓励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健康需要开展科研攻关。
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施策:运用大数据思维,通过问卷调查、谈心谈话、思想动态分析会等方式,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思想脉搏和关切点。
针对青年医务人员:侧重职业理想塑造、角色适应、压力疏导、榜样激励,运用导师制、青年沙龙、志愿服务、技能比武等形式增强吸引力和归属感。
针对骨干专家:侧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注重学术道德和团队引领作用发挥,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
针对党员干部:强调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要求其在业务攻坚、廉洁行医、服务群众等方面走在前列。
针对特定压力群体(如急诊、ICU、儿科):建立常态化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机制,关注其心理健康和职业耗竭问题。
借力智慧化赋能:充分利用医院内网、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线上学习平台等,打造集政策宣传、理论学习、榜样宣传、互动交流、心理咨询、意见反馈于一体的“智慧思政”云平台。运用短视频、H5、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制作推送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思政产品;探索利用AI分析思想动态,为精准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3.创新载体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活内生动力。
打造特色品牌活动:精心设计具有医院特色、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载体。
“医学人文大讲堂/工作坊”:邀请医学大家、人文社科专家、优秀患者代表等分享,深化对职业价值的理解。
“身边的榜样”故事汇:挖掘宣传临床一线、平凡岗位上的感人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思政查房”(创新点):在业务查房基础上,增加对科室成员思想动态、团队氛围、医患沟通、职业价值实现感等方面的关注、倾听和引导,由党支部书记、科主任或资深党员骨干主持,将思想疏导融入日常管理。
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社区、基层、边远地区开展义诊、健康宣教、医疗帮扶,在实践中体察国情民情,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强化社会责任。
营造浸润式文化环境:重视环境育人功能。优化医院物理空间设计,融入艺术元素、自然景观、人文格言,营造温馨、宁静、有尊严的氛围;建设好院史馆、图书馆(开辟医学人文专区)、职工之家等文化阵地;鼓励科室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墙、读书角等微环境。
4.健全协同机制,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保障长效运行。
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强化党委统一领导,明确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院长同样肩负重要领导责任。推动党支部建在科室上,强化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明确科主任“一岗双责”,将思政工作纳入其管理职责范畴。工会、共青团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人心。
建立科学多维评价体系:改变单一依靠活动记录的粗放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过程+效果”“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过程指标:如理论学习覆盖率、特色活动参与度、谈心谈话频次与深度、新媒体平台活跃度等。
效果指标(核心):重点考察思政工作对医院中心工作的促进效果。如医务人员职业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变化;医德医风投诉率、表扬信/锦旗数量;医疗纠纷发生率;关键岗位人才流失率;科室团队协作氛围评价;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职工对医院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将思政工作成效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强化政工队伍专业化建设:高度重视政工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加强对专职政工干部的理论培训、业务能力培训(如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新媒体运用、调查研究方法),鼓励其深入临床一线了解实情。探索建立符合政工岗位特点的职称晋升通道和激励机制,提升岗位吸引力和荣誉感。
新时代赋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历史使命和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坚持守正创新,以强化价值引领、深耕医学人文为灵魂,以推动思政与业务深度融合、实施精准思政为关键,以创新载体形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为突破,以健全协同机制、完善科学评价为保障,方能有效提升医院思政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