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心衰都是拖出来的 这几点一定要注意
砀山县人民医院 文青
文章字数:1576
  在现代医学中,“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被称为“心脏病的终点”。这是因为无论是哪种心脏疾病如果控制不及时、治疗不规范,都可能发展为心衰。一旦进入心衰阶段治疗的难度就会陡然上升,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心衰并不是突发的,而是“拖”出来的。下面这四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重视。
  一、忽视三高长期影响,是“慢性心衰”的伏笔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当今最常见的慢性基础疾病,它们的可怕之处在于“温水煮青蛙式”慢性损伤心血管系统。高血压会让心脏长期负荷过重,造成心肌肥厚、僵硬,最终导致舒张或收缩功能下降。高血脂则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使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诱发缺血性心肌病。而糖尿病则因为血糖波动损伤微血管,形成糖尿病性心肌病。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只要没有明显不适,就可以不管这些“指标”。殊不知,心衰的病理过程往往早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就已启动,只不过在最初阶段没有警示信号。因此定期体检、规范用药、控制饮食和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更是防止走向心衰的第一道防线。
  二、急性事件后不重视恢复期,是“急转慢”的主要原因
  “人过了一劫,就可以高枕无忧”——这种想法在心血管领域是极其危险的,以心肌梗死为例,虽然急性发作期得到及时抢救,但如果没有在康复期规范药物治疗、二级预防和生活方式干预,那么“梗死后的心肌损伤”就会继续恶化最终形成慢性心衰。
  现代心血管医学强调“事件后的全程管理”,也就是所谓的“从住院到家庭”的治疗。一般包括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ACEI或ARB控制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肌代谢,所有这些药物是根据病情长期服用,但是很多患者一旦感觉症状缓解就擅自停药、减少复诊,结果原本稳定的病情迅速反弹,导致心功能持续下降。因此放下“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侥幸心理,是预防心衰的关键一环。
  三、忽略早期“轻度心衰”症状,等于错过“黄金干预期”
  心衰并非一夜之间“崩塌”的状态,它往往有着极为隐秘的早期信号。比如轻微的气促、乏力、夜间咳嗽、平卧后感到呼吸困难、下肢轻度水肿等。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老了体力差”“最近太累了”“天气变化”等,直到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甚至夜间不能平卧睡觉才被诊断为“心衰中晚期”,但这时就已经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功能分级”,从I级到Ⅳ级,反映心脏代偿能力的不同阶段。早期的I~Ⅱ级完全可以用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有效逆转病程,但如果发展到Ⅲ~Ⅳ级,治疗则以延缓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为主,难以恢复原本心功能。因此一旦发现有上述可疑症状,特别是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者更要警惕,应尽快就医评估是否存在早期心衰的可能。
   四、生活方式不健康,是心衰背后的“隐形黑手”
  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肥胖、久坐少动、抽烟酗酒、精神压力大——这些表面上是“生活习惯”问题,实则是引发心衰的深层诱因。在年轻人中,“假健康”现象普遍:表面活力十足,体检从不做;饮食高油高盐,运动严重不足;情绪波动大,工作压力重;这类人群虽然短期内无症状,但心肌储备功能早已悄然下降,一旦遭遇病毒感染、暴饮暴食、情绪激动等诱因,就可能诱发急性心衰,甚至猝死。要想真正预防心衰,必须从“生活方式医学”的高度审视健康,这不仅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作息平衡,更应重视心理健康,学会释放压力、改善睡眠、提高情绪韧性。唯有从根源上改善“心”的内外负担,才能避免走上“慢性心衰”的不归路。
  结语:防心衰,须从“治未病”开始
  “心衰不是病,而是很多病发展的结果。”这是心血管医生常说的一句话。心衰之所以难治正是因为它是长期累积多重危险因素的产物。一旦进入“心衰螺旋”,每次加重都会加速下一次发作。因此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等心衰来了再治疗,而是在各种基础疾病和危险行为还处于“潜伏期”时,就提前行动。心力虽衰,责任不减。愿每一个人都能从今天起,关心自己的心脏,不再“拖”到最后才后悔莫及。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