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三重价值
文章字数:175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中国工业精神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工业领域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几代工业人的奋斗记忆与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有利于深化广大青年对国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解,积极争当弘扬中国工业精神的表率,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把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在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新时代的“德”不仅包含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更强调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所需的大德,如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创新担当、精益求精等。中国工业精神,正是这种大德的集中体现。它凝结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中无数建设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追求卓越的崇高品质,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空报国精神、工匠精神等。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对于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课。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力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将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工匠精神的强大价值引领力,能够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把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迫切需求。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建成科技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艰难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业建设,再到新时代“创新驱动、智造强国”的转型升级,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标志的中国工业精神。当前,面对世界之变、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必须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不断推动我国工业企业朝着高科技和高水平方向发展,在未来波澜壮阔的民富国强实践中全面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场域,必须担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以中国工业精神涵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我们要用好、用活“大思政课”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激发他们投身相关领域学习、研究和工作的热情与责任感,致力于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把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着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大思政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中国工业精神本身就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其具象化的奋斗史诗,如“两弹一星”的隐姓埋名、高铁技术的自主攻坚、航天工程的万众一心,以及可感可知的实践载体——大国重器和工匠技艺,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破解困境的创新密钥。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诸多挑战。中国工业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大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引入工业领域的实际案例,如华为突破芯片技术封锁、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等,让学生深刻理解工业精神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将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更是服务科技强国、推动思政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它以鲜活的工业实践为教材,让青年在感悟奋斗史诗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传承创新基因中坚定强国信念。唯有持续深化这种融合,才能让工业精神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引导他们以实干担当续写工业强国篇章,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把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在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新时代的“德”不仅包含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更强调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所需的大德,如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创新担当、精益求精等。中国工业精神,正是这种大德的集中体现。它凝结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中无数建设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追求卓越的崇高品质,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空报国精神、工匠精神等。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对于塑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课。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力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将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工匠精神的强大价值引领力,能够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把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迫切需求。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建成科技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艰难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业建设,再到新时代“创新驱动、智造强国”的转型升级,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标志的中国工业精神。当前,面对世界之变、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必须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不断推动我国工业企业朝着高科技和高水平方向发展,在未来波澜壮阔的民富国强实践中全面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场域,必须担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以中国工业精神涵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我们要用好、用活“大思政课”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激发他们投身相关领域学习、研究和工作的热情与责任感,致力于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把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着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大思政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中国工业精神本身就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其具象化的奋斗史诗,如“两弹一星”的隐姓埋名、高铁技术的自主攻坚、航天工程的万众一心,以及可感可知的实践载体——大国重器和工匠技艺,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破解困境的创新密钥。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诸多挑战。中国工业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大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引入工业领域的实际案例,如华为突破芯片技术封锁、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等,让学生深刻理解工业精神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将中国工业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更是服务科技强国、推动思政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它以鲜活的工业实践为教材,让青年在感悟奋斗史诗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传承创新基因中坚定强国信念。唯有持续深化这种融合,才能让工业精神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引导他们以实干担当续写工业强国篇章,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