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团学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文章字数:3075
摘要: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更是重中之重。团学活动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部分,凭借参与性广泛、实践性生动的特点,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团学活动,学生能在实践中把思想政治理论理解得更深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增强。但时代在发展,学生需求也在变,团学活动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为此,本文将详细阐述团学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影响,并提出活动开展策略,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团学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影响分析;提升策略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关乎学生能不能全面发展,也影响着社会未来的长远进步。在高校育人工作里,团学活动是个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引领方面,它有着独特的作用。团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主题团日、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进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不过,团学活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到底效果如何、是不是有因素在制约着它充分发挥作用?对于这些问题,高校应精准把握团学活动的育人效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优化活动设计和实施,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更上一层楼。
一、团学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影响
其一,高校思政教育里的“催化剂”非团学活动莫属,在筑牢学生信仰根基方面,其作用非常显著。在主题团日活动里,围绕党史、国史开展学习研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在交流碰撞中,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知会更深,爱国情怀也能被激发出来。还有红色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用生动的讲述还原历史场景,学生仿佛置身革命年代,能真切感受到先辈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再觉得思政理论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结合实际去感悟它的深刻内涵,在内心深处种下信仰的种子,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也就有了坚实的根基。其二,团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实践锻炼的“磨刀石”,能有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帮社区搞环境治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到自身价值,明白自己对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还有社会实践调研,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民生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能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建设[1]。
二、团学活动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实践策略
(一)精准定位:锚定思政教育目标与团学活动契合点。高校里,团学活动若想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精准找到思政教育目标与团学活动的契合点是头等大事。高校共青团组织要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把它拆解成能操作、能量化的具体目标,根据团学活动的特点、形式还有内容将其结合起来。从学生年级差异来看,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和成长需求不一样,团学活动目标也得分层分类。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任何事物都新鲜又迷茫,应重点引导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集体主义观念。如开展新生团日活动、校园文明创建活动等主题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会集体力量,慢慢对学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大二、大三的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组织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竞赛这类团学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看看社会,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思想境界也能得到提升。大四学生面临就业,职业操守和爱国情怀需要强化,对此可以结合就业指导开展职业规划讲座、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要深挖团学活动里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融进去。就说社团活动,学术科技类社团开展学术道德讲座、科研诚信讨论,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文化艺术类社团办红色文化展览、经典作品赏析,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体育健身类社团组织团队体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意识。这么一来,团学活动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就不知不觉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2]。
(二)创新形式:打造多元互动与沉浸体验的团学活动新模式。传统团学活动形式太单一,吸引力、感染力都不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创新团学活动形式,打造多元互动与沉浸体验的新模式,对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特别关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团学活动。线上活动方便又开放,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面和影响力都能扩大。比如说搭建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主题团课、思政知识竞赛、红色文化直播,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学习。而且,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教育更直观更有感染力。线下活动要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性,组织实地参观、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剧本杀、模拟政协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里学习兴趣就能被激发,思想政治素养也能提高。另外,还能加强团学活动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结合哲学、历史、文学知识,开展人文素养讲座、经典著作研读,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结合法学、社会学知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社会调研,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跨学科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储备,综合素养也能提升[3]。
(三)强化引导:构建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指导体系。团学活动里,专业指导和同伴互助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作用非常之大。所以,构建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指导体系,是确保团学活动能出实效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给团学活动配上专业的思政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指导老师应好好思考团学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和指导计划。活动过程中,全程配备指导老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指导老师也得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策划和组织,这样学生综合素质才能提高。除了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骨干的同伴互助作用也很重要。学生骨干和学生年龄差不多,经历相似,沟通起来更容易,他们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加强对团学干部、学生党员这些学生骨干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交流、实践这些活动,让学生骨干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在团学活动中,学生骨干要主动关心和帮助其他同学,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形成良好的同伴互助氛围。
三、总结
总体而言,团学活动要是想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要多方面一起努力。精准定位的时候,要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需求,深挖活动里的思政元素,让目标和活动紧紧契合。创新形式方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多元互动、沉浸体验的模式,同时还要加强跨学科融合。强化引导的时候,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骨干的同伴互助作用也要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何有华.打造团学活动品牌提升以文育人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8(Z1):50-58.
[2]白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及团学活动设计探微[J].教育艺术,2016(05):11.
[3]屈加文.双学活动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6):107-109.
作者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团学活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影响分析;提升策略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关乎学生能不能全面发展,也影响着社会未来的长远进步。在高校育人工作里,团学活动是个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引领方面,它有着独特的作用。团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主题团日、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进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不过,团学活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到底效果如何、是不是有因素在制约着它充分发挥作用?对于这些问题,高校应精准把握团学活动的育人效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优化活动设计和实施,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更上一层楼。
一、团学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影响
其一,高校思政教育里的“催化剂”非团学活动莫属,在筑牢学生信仰根基方面,其作用非常显著。在主题团日活动里,围绕党史、国史开展学习研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在交流碰撞中,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知会更深,爱国情怀也能被激发出来。还有红色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用生动的讲述还原历史场景,学生仿佛置身革命年代,能真切感受到先辈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再觉得思政理论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结合实际去感悟它的深刻内涵,在内心深处种下信仰的种子,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也就有了坚实的根基。其二,团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实践锻炼的“磨刀石”,能有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帮社区搞环境治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到自身价值,明白自己对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还有社会实践调研,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民生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能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建设[1]。
二、团学活动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实践策略
(一)精准定位:锚定思政教育目标与团学活动契合点。高校里,团学活动若想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精准找到思政教育目标与团学活动的契合点是头等大事。高校共青团组织要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把它拆解成能操作、能量化的具体目标,根据团学活动的特点、形式还有内容将其结合起来。从学生年级差异来看,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和成长需求不一样,团学活动目标也得分层分类。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任何事物都新鲜又迷茫,应重点引导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集体主义观念。如开展新生团日活动、校园文明创建活动等主题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会集体力量,慢慢对学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大二、大三的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组织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竞赛这类团学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看看社会,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思想境界也能得到提升。大四学生面临就业,职业操守和爱国情怀需要强化,对此可以结合就业指导开展职业规划讲座、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要深挖团学活动里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融进去。就说社团活动,学术科技类社团开展学术道德讲座、科研诚信讨论,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文化艺术类社团办红色文化展览、经典作品赏析,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体育健身类社团组织团队体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意识。这么一来,团学活动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就不知不觉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2]。
(二)创新形式:打造多元互动与沉浸体验的团学活动新模式。传统团学活动形式太单一,吸引力、感染力都不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创新团学活动形式,打造多元互动与沉浸体验的新模式,对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特别关键。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团学活动。线上活动方便又开放,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面和影响力都能扩大。比如说搭建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主题团课、思政知识竞赛、红色文化直播,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学习。而且,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教育更直观更有感染力。线下活动要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性,组织实地参观、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剧本杀、模拟政协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里学习兴趣就能被激发,思想政治素养也能提高。另外,还能加强团学活动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结合哲学、历史、文学知识,开展人文素养讲座、经典著作研读,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结合法学、社会学知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社会调研,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跨学科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储备,综合素养也能提升[3]。
(三)强化引导:构建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指导体系。团学活动里,专业指导和同伴互助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作用非常之大。所以,构建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指导体系,是确保团学活动能出实效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给团学活动配上专业的思政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指导老师应好好思考团学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和指导计划。活动过程中,全程配备指导老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指导老师也得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策划和组织,这样学生综合素质才能提高。除了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骨干的同伴互助作用也很重要。学生骨干和学生年龄差不多,经历相似,沟通起来更容易,他们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加强对团学干部、学生党员这些学生骨干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交流、实践这些活动,让学生骨干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在团学活动中,学生骨干要主动关心和帮助其他同学,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形成良好的同伴互助氛围。
三、总结
总体而言,团学活动要是想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要多方面一起努力。精准定位的时候,要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需求,深挖活动里的思政元素,让目标和活动紧紧契合。创新形式方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多元互动、沉浸体验的模式,同时还要加强跨学科融合。强化引导的时候,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骨干的同伴互助作用也要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何有华.打造团学活动品牌提升以文育人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8(Z1):50-58.
[2]白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及团学活动设计探微[J].教育艺术,2016(05):11.
[3]屈加文.双学活动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6):107-109.
作者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