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197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改变在人们的交流交往方面尤为显著。人们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起网络平台,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往交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人们交往交流方式的改变,网络亚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但是,网络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探讨网络亚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同时,探索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网络亚文化
(一)网络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互联网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产物,它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网络亚文化正是伴随着发展势头迅猛的互联网应运而生。
(二)网络亚文化的特征
1、网络亚文化的时尚性。网络亚文化的群体往往是追求时尚和潮流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具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更大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他们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往往也具有高度的时尚感和流行感。这种时尚性使得网络亚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2、网络亚文化的颠覆性。由于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更感兴趣,他们往往在新事物出现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挑战传统观念和价值观。这种颠覆性使得网络亚文化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3、网络亚文化的社交性。网络亚文化群体往往具有高度的社交性和互动性。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交往、分享经验,他们活跃于微博,朋友圈,小红书等各大社交媒体。这种“社交性”与“互动性”使网络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网络亚文化的多元性。网络亚文化群体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载体的多样性。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各不相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网络亚文化群体。这种多元性使得网络亚文化更加丰富和多样。
二、网络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教育环境: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活跃于互联网中的“网络大博主和网络意见领袖”会影响大学生对时政社会类新闻的看法和观点。在此之前,他们通过发布一些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相关视频来获得大学生的喜爱和关注,而当他们拥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之后,发表的一些自己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看法则会对大学生的判断产生影响。
2、教育载体: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亚文化必然会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人们发布和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然而,对于依赖于传统媒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们觉得其教育方式过于严肃和传统,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媒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愿在依赖于传统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中发表意见。
3、教育者: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难度。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们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因此,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与现代的教育相匹配。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只是进行了形式上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地将思政理论课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也没有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去。
三、网络亚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应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第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中国先进思想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面对复杂的网络亚文化,大学生群体应该具备判断网络信息好与坏的能力。具体来说,面对复杂的网络亚文化,大学生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辩证看待网络亚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方法。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与网络亚文化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者,应该及时摆正对于网络亚文化的看法,避免对网络亚文化的片面理解,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部门应对网络亚文化进行合理的引导。首先,政府应当履行好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责任,加强对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鼓励高校在应对网络亚文化影响的同时,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当前大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聂勇.网络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析[J].河南工学院学报,2021,29(04):59-63.
[2]左菲,李宝艳.大学生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1):45-49.
[3]叶建辉.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J].品位·经典,2023(05):52-54.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网络亚文化
(一)网络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互联网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产物,它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网络亚文化正是伴随着发展势头迅猛的互联网应运而生。
(二)网络亚文化的特征
1、网络亚文化的时尚性。网络亚文化的群体往往是追求时尚和潮流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具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更大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他们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往往也具有高度的时尚感和流行感。这种时尚性使得网络亚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2、网络亚文化的颠覆性。由于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更感兴趣,他们往往在新事物出现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挑战传统观念和价值观。这种颠覆性使得网络亚文化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3、网络亚文化的社交性。网络亚文化群体往往具有高度的社交性和互动性。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交往、分享经验,他们活跃于微博,朋友圈,小红书等各大社交媒体。这种“社交性”与“互动性”使网络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网络亚文化的多元性。网络亚文化群体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载体的多样性。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各不相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网络亚文化群体。这种多元性使得网络亚文化更加丰富和多样。
二、网络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教育环境: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活跃于互联网中的“网络大博主和网络意见领袖”会影响大学生对时政社会类新闻的看法和观点。在此之前,他们通过发布一些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相关视频来获得大学生的喜爱和关注,而当他们拥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之后,发表的一些自己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看法则会对大学生的判断产生影响。
2、教育载体: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亚文化必然会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人们发布和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然而,对于依赖于传统媒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们觉得其教育方式过于严肃和传统,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媒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愿在依赖于传统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中发表意见。
3、教育者: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难度。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们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因此,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与现代的教育相匹配。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只是进行了形式上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地将思政理论课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也没有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去。
三、网络亚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应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第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中国先进思想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面对复杂的网络亚文化,大学生群体应该具备判断网络信息好与坏的能力。具体来说,面对复杂的网络亚文化,大学生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辩证看待网络亚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方法。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与网络亚文化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者,应该及时摆正对于网络亚文化的看法,避免对网络亚文化的片面理解,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部门应对网络亚文化进行合理的引导。首先,政府应当履行好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责任,加强对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鼓励高校在应对网络亚文化影响的同时,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当前大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聂勇.网络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析[J].河南工学院学报,2021,29(04):59-63.
[2]左菲,李宝艳.大学生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1):45-49.
[3]叶建辉.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J].品位·经典,2023(0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