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论沂蒙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价值意蕴
王春壹
文章字数:1820
  一、沂蒙精神内涵的丰富跃升
  沂蒙精神孕育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军民抗战之中,并伴随新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升华。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沂蒙精神,2022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被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变化将沂蒙精神的内涵聚焦到党政军民关系上,指出了沂蒙精神的核心本质。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发展跃升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沂蒙精神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更为新时代弘扬学习沂蒙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新时代新征程中沂蒙精神的价值维度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不仅是革命胜利的密码,也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价值在于它以巨大的精神魅力,为我们提供坚定的信念支持与行动指南,需要我们继承发扬。
   (一)为重构党群关系提供新型范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使命,党初心使命的坚守影响着党群关系,影响着党执政地位的稳固。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赢得了沂蒙人民的支持,并在实际中同沂蒙人民共同浇筑成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沂蒙精神,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始终是党取信于民,稳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沂蒙精神为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提供了历史镜鉴。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党员干部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通过“刮骨疗伤”式的自我革命来解决自身问题,确保党心不变,党质不变。
  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取得不仅需要党的领导有力量,还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为重构党群关系,团结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提供了基本遵循。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拥军支前,有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事迹,最终党群形成了战争伟力,战胜了敌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时代,沂蒙精神启示党员干部仍要站稳人民立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重筑起“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祖国大地上书写的壮美篇章,是党群同心、同频共振合力演奏的豪迈壮歌,“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沂蒙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力量之源。战时,沂蒙人民拥军参战,支援革命,在党为民,民拥军的实践中,人民群众形成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认同、信任与拥护,在此感情基础上形成的磅礴伟力,推动我们取得革命斗争的不断胜利。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也要弘扬沂蒙精神,坚持一心为民、党群同心,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推进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除此之外,沂蒙精神中蕴含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为乡村摆脱“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乡村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革命年代,面对日伪顽军的封锁与自然灾害等困难,沂蒙人民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主意识,在重重困境中开辟了生存立足根据地,这种不居功不自傲,不等不靠的奋发精神也必将激励新时代人民群众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
  (三)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红色资源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他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开拓者,沂蒙精神为培育有理想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源泉。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助伤员、沂蒙母亲王换于立下“先奶革命的孩子,再奶自己孩子”的规矩,沂蒙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崇高信仰。这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使人深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逻辑,为不断筑牢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根基提供了精神源泉。
  沂蒙军民的英勇事迹为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资源。战时,沂蒙人民在支前中表现出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顽强斗志,沂蒙六姐妹带领村民给前线做煎饼,组织妇女运送弹药、草料;李桂芳组织妇女拆下自家门板搭建人肉桥,帮助战士过河去前线。沂蒙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志将心中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了实际行动,展现出了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浇筑成了沂蒙精神,唤醒着时代新人的责任感,激发着他们敢拼敢闯的勇气与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贡献他们的力量。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