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独立自主:全球南方语境下中非携手共建现代化的共识
张双双
文章字数:195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0月24日喀山的“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指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中非合作在全球南方合作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继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召开以来,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携手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共筑现代化之梦。
  一、独立自主:中非携手共建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为中非共建现代化之路指明了方向。六大主张中放在首位的便是携手推进公正合理的现代化,强调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实现发展自主,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内生动力的持续作用。在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之下,西方模式被标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顶峰,“发展”似乎成为西方所独享的特权,形成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成为论证西方统治非西方国家合理性的理论工具。加之长期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从属和依附破坏了非洲实现经济独立和自给自足以获得进步的能力。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现代化不是西方的专利,而是普遍的权利,中非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之路不能简单复制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模式,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具体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而非削足适履。只有真正的独立自主,才能立足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思想观念上保持自立自强,文明文化上恪守自尊自信,发展道路上坚持自主独立,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成功开拓的要领。中非共建现代化是对西方中心主义发展理论范式的有力突破,在全球南方及中非文明互鉴背景下,中国的成功经验必将增强非洲人民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信心以及决心。
   二、独立自主:中非自主探索建设现代化的必经路径
  独立自主首先需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经过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运动,中非都于20世纪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基础。与此同时,自主是独立探索现代化建设的体现,自主的条件和表现是自主发展的工业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我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坚实基础上,使得我国经济在特殊情况下依旧具有强大韧性,国家的各项政策制定有着更大的回旋空间。另外,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高我国发展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安全性。非洲在人力和自然资源禀赋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由于历史原因,非洲的工业化起步较晚。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变化,非洲自主性增强,越来越积极探索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之路。在全球南方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都为中非共建现代化搭建了桥梁,支持非洲工农业发展以及人才发展。
  独立自主是种实践以外,还是一种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独立自主的实践,又指引和支撑着实践,表现为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的确立。无论是中国还是非洲,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都是建立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的。现在面临实现现代化的共同任务和战略利益,中非也必须深化对自身发展规律和前途更加自觉的认识,跳出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窠臼,加快构建中非自主知识体系,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体系,加强理论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用自主的知识体系去解释现代化的模式和道路,也用自主的知识体系去指导现代化的实践。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最终需要通过动员人民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例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的历史正确性,可为非洲现代化提供借鉴。
   三、独立自主:中非携手共建现代化的共识
  “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中国和非洲有着被殖民侵略的共同遭遇、追求文明复兴的共同梦想、实现发展任务的共同难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共同诉求以及历久弥坚的友好关系基础和团结自强的文明基因,这些都成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所在。中非共建现代化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关系基础上,既促进各自现代化经验互学互鉴,又为全球南方现代化发展树立合作典范,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今天,全球南方的发展,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合作机制的发展,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都为非洲地区发展与治理注入了能量。从70年前的万隆会议精神到今天的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展现了“全球南方”国家的自主性觉醒以及通过集体行动增强国际话语权,着力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决心。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国际政治元素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4JDSZK184)。
  作者单位:珠海科技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