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质量建设研究
荣杨
文章字数:1996
  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及创新链有机融合的重要节点,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强大助力。高校应面向市场,基于创业就业环境,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培育创新型人才,助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一、高质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目标
  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需要明确生态系统构建要素,覆盖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等内容,并对内外部支撑系统予以建构,确保生态系统良好运行,增强系统构建效果。另一方面,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四链有机融合,在技术创新导向下,通过知识创造连接参与主体,助力形成创新系统化、资源一体化和成果产业化网格式结构,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创造等手段,对接产业要求加速育人,促进人才培养。
  二、高质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策略
  (一)深化主体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引导下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21年)突出强调了产业、政府与社会等外部力量与多主体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指引下,高校要增强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机构等外部主体的参与性,强化主导型特质,构建复合主导型模式。通过分析和研究复合主导型模式下不同主体形态、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现状与问题、结构功能与运行机制等,实现精准定位,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教育实践,联动校内外要素。具体而言,政府层面要加强政策引导与财税政策支持,设置科技创新奖项,提供研发资金补贴,创设政策保护空间,降低项目的经营风险与投资风险,确保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开展;企业要提供金融支持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场地,促进产品创新与成果孵化,助力加快社会创业支持体系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构建成效显著、多方联通的工作机制。针对资金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分散于不同领域的状况,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支持下,打通信息壁垒,促进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多方教育主体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资源边界与范围,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延伸至社会资源和虚拟资源等多个领域。
  (二)构建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生态建设进程。基于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目标要求,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其一,要打通院校与企业壁垒,形成双向流通的人才通道。学校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扩充教师队伍,丰富教师结构。其二,要定期组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双创教师“走进企业”观摩学习,帮助教师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案例与素材,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为学生搭建高质量课堂。其三,学校要为创新创业教师提供创新学习和培训的平台与机会,支持教师掌握现代数智技术运用方法,增强教师数字教学胜任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水平。其四,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系统评判教师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情况,并对教学成果良好的教师予以奖励,督促和鼓励教师在后续教育教学工作中保持热情,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其五,教师自身要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学习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主动走出课堂,反思创新创业教学过程,立足现存不足与问题,调整优化教学方案。
  (三)优化育人形式,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与教学的良好生态。其一,高校要积极构建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知识、理论知识与双创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重要价值。其二,深化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和联合开展企业沙盘模拟、模拟经营等多类型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其三,依据创新创业教育主题及目标,灵活采用讨论法、项目探究法、线上线下混合法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增进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发挥数智技术黏合剂作用,开展跨学科合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数智化、综合化发展,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衔接,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例如,依托数智平台,邀请成功创业者和企业优秀员工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实践项目,丰富课堂知识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升育人效果。其四,构建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打造智能化、专业化创新创业实验室,形成多元共融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场地与设备资源,使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参与项目与技术研发,实现前沿技术高效对接市场需求,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间的供需矛盾,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
  综上所述,要不断深化主体协同、积极构建师资队伍、创新优化育人形式,构建多主体互构的开放式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
  基金项目:2024年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研究”(基金号:BD24001)。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