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非洲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以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为例 魏媛媛
文章字数:3170
  一、研究背景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成为首批非洲语言文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其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示范性、典型性与代表性,必然能为非洲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提供启发,对于辐射引领非洲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目前尚缺乏考察非洲语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研究。本研究以首批斯瓦希里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北外建设点为例,通过分析斯瓦希里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落实情况、教学改革成果、建设路径,以期提供有利于非洲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二、非洲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现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包括坦噶尼喀在内的非洲国家纷纷获得独立。为加强与广大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61年9月,北外成立亚非语系,斯瓦希里语成为首批开设的非洲语种,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200多名斯语人才。目前,该专业每四年招收一届本科生,学制四年,同时常年面向全国招收斯瓦希里语方向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
  2021年,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现有2名中国教师和1名外教,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聚焦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扬北外外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非通用语教材体系和“外语技能+专业知识+学科通识”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素质的斯瓦希里语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北外非洲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教育贯穿教学过程。
  北外非洲语言文学专业始终坚持将“树立正确价值观”放在首位,将立德树人内化至专业人才培养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思政教育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系统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中非文明互鉴”等内容在课程中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除课堂教学外,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还通过课程教学、讲座、研讨等各类活动,坚定学生爱国兴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信念意识。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下)》的要求,非通用语专业核心课程中包括对象国或地区文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则包括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北外非洲语言文学专业在2021年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非通用语教材体系和“外语技能+专业知识+学科通识”的课程体系,新增学科方向课程近20门,包括非洲史入门、非洲社会与文化、中非关系、国别与区域研究学术写作入门、非洲区域组织概况、非洲人类学经典导读、斯瓦希里语讲中国文化等,为培养高素质的斯瓦希里语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0—2024年,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与法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试点培养斯瓦希里语(法学)、斯瓦希里语(国际传播)两个跨学科复合方向的人才,在拓展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北外非洲语言文学专业还鼓励相近语种的选修,从而促进复语人才的成长。例如,斯瓦希里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同为班图语种的卢旺达语和绍纳语等。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实践创新教育。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这三大模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作为培育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关键要素,其重要性无可替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不但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内容,还提供实用的实施方式建议,并明确指出各专业需通过实践,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升,进而推动学生达成全方位的成长与发展。
  北外非洲语言文学专业一贯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讲座、辅导、申报创新项目、参加比赛、参与各项交流活动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渠道育人模式的探索。
  2021年以来,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先后举办多场学术系列讲座,从专业历史、翻译、经济、语言学等多方面为同学们提供学术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和中非关系动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团队的多项科研项目,通过资料搜集和处理、参与写作等形式运用语言能力,训练和培养学术能力。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对外传播能力,组织学生参与“中非青年大联欢”“中非友好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专业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北外非洲语言文学专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师发展活动,并在各自研究领域不断深耕,在语言学、文学、政治学、翻译等学科方向产出更多研究成果,并通过有效的教研结合、教研相长,拓宽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北外非学语言文学专业重视教学研究的开展,为教师创造条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以促进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材编写出版水平。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并设有听课制度,从各个环节把控教学质量。
  (五)聚焦国际化水平提升,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
  北外非洲语言文学专业坚持为学生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参与对象国使馆举办的活动、与对象国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已与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6所知名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短期交流、学期交换和田野调查机会,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时,专业教师与东非本土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非洲研究学者保持密切交流,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团队成员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研究成果,提升了学术影响力。北外斯瓦希里语专业还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多名教师赴非洲高校访学,参与国际学术项目,为国际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结语与未来展望
  通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的分析,非洲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现实中非洲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仍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现有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单一,语言技能课程比重过大,专业知识课程种类较少。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但现有课程体系仍将技能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训练则在次要的位置,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其次,非洲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困境。目前,我国的非洲语言文学专业师资基本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但是学缘结构单一,难以开设系统深入、跨学科的国别区域课程,以及同声传译、典籍翻译等高级翻译课程。
  着眼未来,非洲语言文学一流专业建设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区域国别研究、文化研究等相关课程的比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的专业师资,推动非洲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JJG202404)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