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协同发展研究
文章字数:1901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2025年3月17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贵州、云南两个多民族省份考察,深入群众,与干部围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事业展开深刻讨论,不仅为当地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如同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深刻诠释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启示和理论遵循。
一、协同发展:历史必然与时代要求的深刻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民族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而乡村振兴正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此行,正是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置于国家发展全局和民族团结大局中来考量和推进。他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而民族团结则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力量。二者协同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二、“云贵行”的实践样本是协同发展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点,精准展现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这启示我们:产业兴则乡村兴,特色产业是协同发展的物质基础。将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苗绣技艺)有效转化为特色产业(苗绣产品、文旅体验),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增强了侗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进一步激发了各族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形成了经济发展与文化认同的良性互动,这是“产业兴旺”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苗绣),不仅保存了历史记忆,更增强了苗族同胞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通过发展产业让文化“活”起来,让年轻一代看到民族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认同和传承,这本身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过程。文化振兴与民族团结在此深度融合。
在洱海之滨的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心洱海保护治理成效,了解白族传统村落保护情况。他走进村民家中,与白族、汉族等多民族群众亲切交流。这彰显了:生态振兴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福祉。保护好洱海、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白族、汉族等当地各民族群众的生存环境质量和长远发展利益。良好的生态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宝贵财富,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共同目标。
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团结的天然途径。例如,古生村这样的多民族聚居村落,优美的环境、便利的生活、和谐的氛围,自然促进了各民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交往、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尊重与包容,使“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具体的乡村场景中深入人心
三、协同发展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与路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云贵行”实践之旅,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精准把握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以发展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化解矛盾,在发展中增进团结。这一协同理念不仅展现了对普遍联系观点的高度把握,更是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深刻诠释。
无论是发展苗绣产业还是保护洱海生态,核心都是为了满足当地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始终依靠群众的主体力量去实现振兴与团结的目标。这体现了我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捍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中国实践,再次检验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真理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以特色农产品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规律的实践意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一、协同发展:历史必然与时代要求的深刻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民族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而乡村振兴正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此行,正是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置于国家发展全局和民族团结大局中来考量和推进。他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而民族团结则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力量。二者协同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二、“云贵行”的实践样本是协同发展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点,精准展现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这启示我们:产业兴则乡村兴,特色产业是协同发展的物质基础。将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资源(苗绣技艺)有效转化为特色产业(苗绣产品、文旅体验),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增强了侗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进一步激发了各族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形成了经济发展与文化认同的良性互动,这是“产业兴旺”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是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苗绣),不仅保存了历史记忆,更增强了苗族同胞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通过发展产业让文化“活”起来,让年轻一代看到民族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认同和传承,这本身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过程。文化振兴与民族团结在此深度融合。
在洱海之滨的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心洱海保护治理成效,了解白族传统村落保护情况。他走进村民家中,与白族、汉族等多民族群众亲切交流。这彰显了:生态振兴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福祉。保护好洱海、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白族、汉族等当地各民族群众的生存环境质量和长远发展利益。良好的生态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宝贵财富,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共同目标。
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团结的天然途径。例如,古生村这样的多民族聚居村落,优美的环境、便利的生活、和谐的氛围,自然促进了各民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交往、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尊重与包容,使“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具体的乡村场景中深入人心
三、协同发展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与路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云贵行”实践之旅,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精准把握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以发展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化解矛盾,在发展中增进团结。这一协同理念不仅展现了对普遍联系观点的高度把握,更是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深刻诠释。
无论是发展苗绣产业还是保护洱海生态,核心都是为了满足当地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始终依靠群众的主体力量去实现振兴与团结的目标。这体现了我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捍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中国实践,再次检验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真理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以特色农产品为着力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规律的实践意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