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发挥语言资源优势 彰显守正创新精神
——新文科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的教学探索 吴秀菊
文章字数:172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语言资源,130多种语言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然而,现代化进程中,语言生态剧变,部分少数民族语言面临代际断层与濒危境况。新文科建设的深入推进,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创新。
  贵州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少数民族语言》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开设历史悠久。自1956年学校开办民族语文系以来,该课程逐渐形成覆盖苗语、布依语、侗语、彝语、水语等五种民族语言教学的特色课程群,六十余年来在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多年来,课程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指导,以发挥语言资源优势、彰显守正创新精神为目标,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教学实践探索。
  守正:夯实语言基础,筑牢文化根基
  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这一课程的师生多为民族语言母语者。课程重视夯实基础语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基本知识与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少数民族文字及国际音标记录语言的技能。同时,通过民族语与汉语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剖析语言间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特别是从民族交往交融的视角,审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相互接触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并通过分析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要素的借用现象,探究少数民族群众对汉语的认同。
  课堂外,课程设置实践性环节。多年来,师生利用寒暑假深入民族地区,以音频、视频形式记录日常用语、口传民歌、民间故事、谚语、童谣等原生语料。这些语料具有多重价值:其一,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从活态口头传统中提取文化信息(如民歌中的风俗习惯、故事里的历史记忆、农谚中的生态智慧等),实现语言技能与文化理解的同步提升;其二,学生将语料翻译为汉语,通过报刊、公众号或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传播,增强民族语文素养、数字技能与文化传播力;其三,语料为学生撰写学期论文、毕业论文提供素材,帮助学生从语言学、民族文学、民俗学等角度产出高质量学术论文,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解读能力。
  创新:思政引领价值,技术赋能传承
  在夯实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少数民族语言》课程还注重与时俱进地拓展教学内容。一方面,课程在思政引领上有所创新。教师充分挖掘语言学前沿性内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需求,培养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深化其对语言学家的拼搏奋斗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感知,激发其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作出贡献的使命感,引导其知晓少数民族语言对维护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在技术赋能语言文化传承方面有所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语言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适当引入语言数据库建设、语音实验分析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操作实践。例如,在2016—2020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专业的教师队伍先后承担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课题近20项,涉及苗语、侗语、布依语、水语等多个语种,带领学生参与听音辨音、记录转写、摄录剪辑及数据库建设,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此外,课程还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语言分析工具,探索少数民族语言的智能转写与机器翻译技术,为语言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开辟新路径。
  通过以上教学探索实践,《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取得了多个方面的显著成效。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符合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语言观,培养出基本的调查能力与科研能力,强化了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同时,依托于这一特色课程,学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文科实验室“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实验室”以及省级虚拟教研室“语言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群虚拟实验室”。未来,《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联合行业企业共建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基地,推动少数民族语言在文旅产业、数字经济中的创新性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实验室”(项目编号:黔教哲〔2023〕6号)、贵州省级金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建设(2022JKXX009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