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守正创新
肖蕾
文章字数:2632
  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传媒领域的当下,传媒生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融媒体以其跨平台传播、多终端覆盖、强交互体验的显著特征,彻底改变了播音主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既遭遇着传统专业教育与快速更迭的行业需求相脱节的现实困境,又承担着为媒体融合发展输送“全媒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如何在坚守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有效突破人才培养的机制性障碍,成为民办高校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融媒体时代独特的传播逻辑出发,分别从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平台搭建、培养模式创新三个维度探寻守正创新的具体路径,旨在为构建契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
   一、强化核心课程体系,优化传统教学内容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需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核心,对核心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优化,以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单一局限。民办高校要深入调研传媒行业前沿动态,梳理融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在保留“播音发声”“即兴口语表达”等传统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融媒体节目策划”“新媒体传播文案写作”“多平台内容运营”等顺应媒介融合趋势的新课程,构建起传统根基与融媒拓展相结合的双维度课程架构。民办高校要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迭代升级,将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话术设计、互动性节目主持技巧等新兴业务形态融入教学案例,以打破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壁垒。在教学方法上推行项目制课程模式,安排适当比例课时用于模拟融媒体传播场景的实战训练,如组织学生完成从选题策划、脚本撰写到多平台发布的全流程作业,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直接接触融媒体产品的生产逻辑。民办高校还应建立动态化的课程评估机制,每学期末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论证,依据媒介技术迭代速度和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对课程模块及教学重点进行调整,确保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同步。此外,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新闻传播、数字媒体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共建“融媒传播素养”通识课程群,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必修数据分析基础、用户画像构建、短视频算法逻辑等交叉学科内容,从源头培养学生的全媒体传播思维。
  二、融合全媒体技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民办高校应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场地限制,构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战平台、线上虚拟场景三位一体的全媒体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重点建设融媒体综合实验室,配置虚拟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工作站、5G直播设备、AI语音分析系统等硬件设施,打造全流程实践空间,实现节目录制、多平台分发、传播效果监测一体化。实验室实行开放式预约制,学生可自主组建团队申报融媒体项目,如策划校园网络直播节目、运营专业官方短视频账号、开发互动音频产品等,教师团队提供技术指导与流程把控。校外则与主流新媒体平台、区域融媒体中心及文化传播公司建立战略协作,挂牌设立融媒人才实践基地,定期选派学生参与真实项目运作。合作企业依据业务需求发布短视频创作、直播主持、政务新媒体运维等实战任务,学生以项目制实习形式参与执行,接受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的双重考核。线上传播场景引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开发跨平台主持虚拟训练、危机舆情应对模拟、元宇宙直播空间建构等数字化模块,借助VR/AR技术还原复杂媒介环境,使学生可在安全可控的虚拟空间中积累多场景主持经验。同时构建实践成果转化机制,将实训平台产出的优质内容纳入融媒作品库,推荐至合作媒体平台传播,并以传播数据、用户反馈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此外,定期举办校内融媒实战挑战赛,设置直播带货、短视频创意、跨平台节目策划等竞赛单元,邀请行业资深从业者担任评委,以赛促训激发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推动实践教学平台成为课堂理论与行业实操的转化枢纽。
   三、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协同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需打破传统办学局限,与传媒行业携手打造深度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需求共研、过程共管、资源共享、成果共评的产教融合机制。民办高校可组建由高校专业教师、媒体机构高管、行业协会专家构成的融媒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制定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发布专业岗位能力白皮书,明确不同就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指标,为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教学中实行双导师制,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邀请行业导师参与,采用校内教师讲解理论框架、行业导师分享实战案例的交替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能接触一线行业经验。与头部传媒企业共建订单式培养专班,依据企业特定岗位需求定制课程模块,如为短视频平台定向培养“主播经纪人”时,增设“直播运营管理”“粉丝经济运营”“法律风险防控”等特色课程,由企业资深从业者担任班主任全程参与教学管理。在资源共享方面,与媒体机构共建融媒产业学院,实现演播设备、数据资源、项目案例等优质资源共享,企业将真实业务场景转化为教学案例库,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与继续教育服务,双方联合开发产教融合型教材,将媒体融合前沿技术、典型传播事件、创新商业模式等融入教学内容,保障教材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人才评价环节建立高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参与的多元考核体系,学生毕业设计采取作品答辩与项目路演相结合的形式,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评审,将项目落地可行性、市场传播价值纳入核心考核指标。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人才培养,有助于教育逻辑与技术逻辑的深度交融。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守正创新,既要坚守语言传播规律、艺术表达本质等专业核心要素,又要以开放积极的姿态接纳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课程设置上持续迭代以稳固专业根基,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以锤炼应用能力,在产教合作过程中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只有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机制革新,才能够培养出既拥有扎实专业功底,又深入理解融媒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让专业教育切实成为连接高校与行业、沟通理论与实践、融合传统与未来的重要纽带。面对不断发展演进的媒体生态环境,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没有终点,民办高校只有将守正作为发展的基础,把创新当作前进动力,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培育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传媒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数字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2022年研究课题“融媒体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建设研究——以《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BXH22YB183);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2年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项目“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建设——以《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Y31)。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