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现状与贫困治理政策的实践转向
安民兵
文章字数:2302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呈现出数量扩大化、构成多样化特征。虽然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包括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灾害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多方面且有效地缓解了一些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压力,但是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随着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城市贫困治理政策也需要及时回应新的时代要求。
  一、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现状
  通过对安徽省H市L区7个街道的72户重点贫困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合部分深度访谈资料,从消费支出、健康状况、住房情况、教育状况、社会活动等五个维度概述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现状。
  (一)消费支出。调查发现,城市贫困群体往往因为重病、残疾、学历、能力等限制性因素,未就业或者就业质量不高,基本维持着较低的收入水平。而在消费方面,除了基本的日常消费支出之外,城市贫困群体因病、因残、因学等方面的非常规消费支出金额巨大,特别是因病因残的支出。根据统计结果,72户贫困家庭中,在过去的一年中,非常规消费支出在3万元以下的有20户,占27.8%;3万-6万元的有41户,占56.9%;6万元以上的有11户,占15.3%。正是因为收入远远低于支出,大部分家庭入不敷出,导致过度依赖低保、残疾补贴、困难补助、临时救助、节日慰问等政府的帮扶政策。
  (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贫困群体的重病重残致贫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存在一户兼有重病重残、两名家庭成员重病或者重残两种以上情况。具体地说,重病的有30户,占41.7%,其中,家庭有2个及其以上的重病人员的有11户,在重病家庭中占比36.7%;重残的有35户,占48.6%;高龄独居而丧失基本劳动能力的有6户,占8.3%;身体健康的仅有1户,占1.4%。
  (三)住房情况。居有定所,能够让城市贫困群体获得一定的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贫困群体的住房保障较好,基本满足了这一群体的住房需求。其中,自购房的有49户,占68%;公租房、自租房的有23户,占32%。但是城市贫困群体的总体居住条件和质量一般,以两居一室为基本标准,在90平方米以下的有61户,占84.7%,在90平方米以上的有11户,占15.3%。
  (四)教育状况。教育程度是影响就业机会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贫困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学历在高中及其以上的有19人,占26.4%;高中以下的有53人,占73.6%。另外,部分家庭有未成年子女在读,面临教育支出的现实及潜在压力。72户困难家庭中,未成年子女在读的有20户,占27.8%,其中,在读九年义务教育的6户;在读高中的10户;在读大学的4户。
  (五)社会活动。社会参与是包括贫困群体在内的城市居民的基本诉求,但是往往因为自卑、非正式支持比较缺乏等原因,导致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交往活动明显偏少,与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来往有限,基本上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根据受访对象个人预估结果的统计分析,以每年为单位,参加社会活动6次以下的有22户,占30.5%;6-11次的有38户,占52.8%;12次及以上的有12户,占16.7%,也就是说,大部分城市贫困群体每月参加社会活动不足1次。
  二、城市贫困治理政策的实践转向
  城市反贫困行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还要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的精神、文化贫困,以及社会参与、融合状况,构建多元扶持体系。为此,有必要根据当前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并参考国际经验,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强化救助实效,丰富城市贫困人口的“四个资本”。
  (一)加大就医保障力度,提高健康资本。即着力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就医困难问题,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健康资本。医疗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应逐步提高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医保、大病报销比例,逐步缩小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之间的差距。同时,加强对城区医疗机构的服务监管、质量控制,设立“贫困群体绿色通道”,多方位降低城市贫困群体就医成本的负担。
  (二)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提高人力资本。对生活存在暂时困难或家庭困难度相对较小的城市贫困人口,其家庭成员有就业能力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购买公益性岗位、培训就业、自主创业等方面予以帮助,促进困难群众长期稳定就业。大力开发社区、福利机构、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公益性岗位,鼓励优先录用城市贫困劳动力。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开展电子商务的培训,推广电商职业。实施“家政促就业工程”,开展免费家政培训和推荐就业,把家政服务业作为推动困难人员就业创业的重点,为有意愿就业和适合家政服务工作的困难人员或共同生活人员免费提供家政培训,优先推荐工作岗位。
  (三)加大教育救助力度,提高文化资本。突破现行单一的学费减免政策,加强对城市贫困家庭中未成年人的学业、心理、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全人”方面的教育救助,提高文化资本,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应在现有免除学杂费等帮扶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大城市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的全面帮扶力度,比如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站,从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心理辅导、学业辅导等方面为他们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四)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提高社会资本。借鉴农村精准扶贫的经验,动员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与城市贫困群体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丰富和提高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资本。政府部门包括“两代表一委员”以对接解决就学就业困难为主,企事业单位以对接解决就业、就医困难为主,社会组织以对接解决生活起居困难为主。牵头负责单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要把困难对象搞准,帮扶项目设置好,另一方面将帮困团队组织好,让救助对象与帮扶团队精准对接,实时跟进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氛围,还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各种帮扶力量的主动性、积极性。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区为本的城市贫困群体抗逆力提升研究”(AHSKY2020D9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法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