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六地”文化助力辽宁文化强省建设
文章字数:15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辽宁红色文化历史久远,深深地承载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辽宁劳动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奋斗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辽宁现存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极具特色、社会价值高、社会影响大,特别是拥有“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等为代表的辽宁六地文化标识。弘扬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有利于以鲜明的辽宁元素、辽宁符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助力辽宁文化强省建设。
一、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
一是精细梳理辽宁红色文化深刻内涵。红色文化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与“魂”。“六地”文化的时代内涵的挖掘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科学阐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二是深刻分析辽宁文化基因的叙事规律。以历史的眼光贯穿百年党史的不同历史发展,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突出英模人物,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激发力量和砥砺品格。
三是牢牢把握辽宁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红色文化对于培养时代新人、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价值功能。
二、凝聚红色文化传承的教育合力
一是丰富党性教育活动内容。各地区党性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别具一格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红色文化实地沉浸式学习考察模式,组织各类红色教育基地体验式主题党日活动重温辉煌历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感悟中明确方向。
二是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红色文化教育体系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段和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思政课堂,在体现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知识传授的衔接性间找到平衡点,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提升辽宁红色文化精品竞争力
一是红色经典形式多样化。在多个领域例如戏剧影视、文学美术、音乐、舞台艺术、动漫、民间文艺等文化精品。用心承载着扎根于红色土地的深厚情感,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创新进行有力的推动。
二是深入挖掘大胆创新。充分根据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本地特性,对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选题工作做好创新工作,努力形成有利于推出红色文化精品的良好环境。
三是红色经典推广市场化。始终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与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百姓的民生福祉改善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引导力。
四、推动红色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深化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我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红色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奔赴,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促进红色基因浸润人心,红色文旅形象出圈。
二是摸清辽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家底。辽宁独有的红色“六地”标识品格突出,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全省共有含红色旅游资源的A级旅游景区34家,其中4A级景区12家,3A级及以下景区22家,已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特色品牌。
三是不断优化辽宁省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环境。通过对各地基础设施的升级,数字技术为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的动力支持,提供贴心的服务质量,加大红色旅游优惠力度,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既欣赏了远方的风景,又体验了诗一般的红色地方文化。
四是促进人才队伍的培养。打造多层次的讲解员队伍。红色旅游导游员和讲解员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直接传递者。同时,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党员、老教师等特殊群体的专业优势,扩大红色讲解员后备力量。规范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避免叙事传输模式化,声情并茂地把游客带到那段特殊的岁月中去。
作者单位:中共锦州市委党校
一、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
一是精细梳理辽宁红色文化深刻内涵。红色文化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与“魂”。“六地”文化的时代内涵的挖掘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以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科学阐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二是深刻分析辽宁文化基因的叙事规律。以历史的眼光贯穿百年党史的不同历史发展,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突出英模人物,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激发力量和砥砺品格。
三是牢牢把握辽宁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红色文化对于培养时代新人、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价值功能。
二、凝聚红色文化传承的教育合力
一是丰富党性教育活动内容。各地区党性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别具一格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红色文化实地沉浸式学习考察模式,组织各类红色教育基地体验式主题党日活动重温辉煌历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感悟中明确方向。
二是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红色文化教育体系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段和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思政课堂,在体现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知识传授的衔接性间找到平衡点,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提升辽宁红色文化精品竞争力
一是红色经典形式多样化。在多个领域例如戏剧影视、文学美术、音乐、舞台艺术、动漫、民间文艺等文化精品。用心承载着扎根于红色土地的深厚情感,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创新进行有力的推动。
二是深入挖掘大胆创新。充分根据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本地特性,对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选题工作做好创新工作,努力形成有利于推出红色文化精品的良好环境。
三是红色经典推广市场化。始终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与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百姓的民生福祉改善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引导力。
四、推动红色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深化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我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红色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奔赴,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促进红色基因浸润人心,红色文旅形象出圈。
二是摸清辽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家底。辽宁独有的红色“六地”标识品格突出,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全省共有含红色旅游资源的A级旅游景区34家,其中4A级景区12家,3A级及以下景区22家,已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特色品牌。
三是不断优化辽宁省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环境。通过对各地基础设施的升级,数字技术为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的动力支持,提供贴心的服务质量,加大红色旅游优惠力度,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既欣赏了远方的风景,又体验了诗一般的红色地方文化。
四是促进人才队伍的培养。打造多层次的讲解员队伍。红色旅游导游员和讲解员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直接传递者。同时,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党员、老教师等特殊群体的专业优势,扩大红色讲解员后备力量。规范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避免叙事传输模式化,声情并茂地把游客带到那段特殊的岁月中去。
作者单位:中共锦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