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浅析左宗棠在晚清哈密屯田事业中的作用
文章字数:3838
摘要:哈密作为新疆门户,自汉代起便开始推行屯田,至清代中期趋于鼎盛。同治以后,哈密战乱频仍,民众四处逃散,屯田事业被破坏殆尽。左宗棠衔命西征以来十分重视屯田事务,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1]的屯田思想,要求在屯田过程中首要做到“恤民”,积极推动军屯转化为民屯,极大推动了哈密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收复新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左宗棠独具特色的屯田思想在晚清哈密屯田事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并对全疆屯田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全面梳理和分析左宗棠在晚清哈密屯田事业中的作用,对于新时代新疆传承和发扬屯垦戍边优良传统、发挥兵团在推动全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殊作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左宗棠;屯垦戍边;军屯;屯田思想
哈密作为天山南北两路交会之地,毗邻中原,自东汉时便已被设官置屯,此后历经隋唐、元明,直至清代,均大力兴办屯田。哈密屯田种类齐全,以军屯为主,屯垦区域自汉唐直至晚清仍未有较大变动。从历史来看,无论哪个王朝的屯田,都对哈密农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左宗棠以民为本的屯田思想更是将晚清哈密屯田事业推向了新高度,对于收复和治理新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哈密屯田事业发展概况
(一)哈密屯田事业发展历程。东汉王朝首次打败匈奴后,于公元73年在伊吾庐设置宜禾都尉,“留兵屯伊吾庐城”,伊吾庐在现今哈密五堡乡境内,属于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之区。这是哈密有屯田之始,此处屯田虽屡废屡兴,但自公元131年东汉王朝重新设置伊吾司马管理屯田事务以后,就再也没有撤罢[2]。唐朝国力强盛,在哈密设伊州后便开始大兴屯田,特别是在甘露川设立伊吾军屯田,首次将屯垦点扩展到东天山北部,是历史上哈密屯田的第一个高峰,唐朝不仅将屯田区域扩大到当时整个伊州区域,更形成了军州屯田、镇戍屯田等完备屯戍体系[3]。清代自哈密回王于1697年归附清廷后,便开始推行屯田,屯垦区域虽仍沿着各个河流和沟渠在东天山南麓徘徊,主要分布在现今哈密陶家宫镇、沁城乡、天山乡、五堡乡等地以及巴里坤部分乡镇,但规模更大,成效最为显著,是清代哈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4]。
(二)左宗棠对新疆屯田事业的认识。左宗棠自幼受儒家文化和“经世致用”之学的熏陶,不仅钻研历代农学书籍,更在湖南柳庄从事农耕多年,切身感受到农民的艰辛和农事的繁重。因此左宗棠推广屯田具有鲜明的“恤民”特征。在屯田过程中,他认为首要就是爱护老百姓,做到不扰民,更不能无限制地采买粮食,竭泽而渔,导致民间无粮可食,民众迁徙他处。他认为只有在保证“民食”的前提下,才能形成采买“军食”的可持续性粮源,推动当地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三)哈密屯田的必要性与示范性。由于哈密在清代独特的战略地位,以及优越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对新疆形势洞若观火的左宗棠高度关注哈密,积极向清廷推荐广东陆路提督张曜率嵩武军进驻哈密,指示张曜根据哈密气候和土地特性力行屯田,亲自为张曜在哈密屯田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要求张曜始终将“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的屯田思想贯穿屯田全过程,力推军屯与民屯一体举办。哈密屯田事业在张曜的苦心经营下,不仅解决了张曜部的军粮问题,更实现了左宗棠就地采买军粮以舒缓粮运压力的目标。随着西征大军的陆续推进,左宗棠指示部属将哈密屯田经验和举措推广至全疆,对于新疆各地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左宗棠在哈密推行屯田的各项举措
左宗棠在哈密推行屯田事业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军粮供应问题,缓解西北长途转运压力。但在左宗棠具有明显“恤民”特色的屯田思想指导下,哈密屯田不仅有效解决了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更间接促进了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商贸路线的重建和繁荣,为将哈密建设成为稳固的军事后勤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军屯成功开垦的示范效应下,哈密各族民众纷纷返回故里,“哈密兵屯日兴,益相聚来归,加入农耕就地安家者络绎不绝,几达千户”[5]。哈密各族民众主动参与兴办民屯,加快了哈密农业恢复生产进度,为招抚流亡、扩增粮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别具一格的屯田思想。在左宗棠统筹收复新疆大局时,留驻哈密的清军已经在办理屯田,但正如左宗棠指出:“其志不在恤民,不在济军,惟勒派取盈,以顾目前而已”,导致屯田越办越差,“民不能堪,弃耕避匿”[6]使得哈密民众从太平时期的二三万人锐减到二三千人,屯田事业陷入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左宗棠明确指出要始终明白“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乃为不竭之源”的道理。在指导张曜在哈密兴办屯田过程中,他不仅将这一具有鲜明“恤民”特色的屯田思想贯彻其中,更将其发扬至哈密经济社会其他领域。在屯田之余,张曜率军积极为哈密各族民众造桥修路,恢复交通;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兴办义塾,推广文化等,不仅得到了哈密各族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还营造了十分融洽的军民氛围,为后续西征大军陆续抵达哈密、收复新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军屯民屯一体推进。清代哈密屯田始终以军屯为主要形式,在晚清时期亦不例外。张曜率部进驻哈密后,经过多方勘察,最终选择在塔勒纳沁地区即今哈密沁城乡开展屯田。这里原为哈密主要屯田区域之一,战乱后遭到多方毁坏,民人逃散,土地荒芜。经过嵩武军的苦心开发经营,最终开垦荒地15800余亩,水田3500亩,收获粮食1000余石[7],极大改善了嵩武军的粮食供应困境。在军屯大获成功的情况下,左宗棠指示张曜放宽向哈密各族民众借贷籽种、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的限制条件,通过积极招抚流亡民众、鼓励裁汰官兵留在哈密从事屯垦、招徕移民在哈密从事农耕等各项举措大力推动民屯的兴办和发展。在屯田后期,左宗棠又积极推动军屯向民屯转化,规定凡前来认领耕地的原哈密各族民众,一经核实便将军屯田地无条件还给业主,使民屯田地不断扩大,老百姓将余粮售卖给驻军使家庭收入增加,垦荒农耕积极性高涨,最终促进了哈密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开拓就地采买的可持续性粮源。在左宗棠之前,哈密办事大臣文麟由于屯田举措不得法、不注重民屯,一味强派勒索,导致屯田结果适得其反,粮源越来越少,最终无粮可买。左宗棠的屯田思想闪耀着以民为本、密切联系群众的现代治国理念,所推行的各项屯田举措亦体现了民本思想,得到了各族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终为西征大军在哈密开辟了可持续性的粮源。左宗棠的屯田思想以及在收复后新疆各地的屯田实践,很好地实现了就地采买军粮的目标,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率先恢复和发展,为新疆从战乱中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
三、晚清哈密屯田事业的重大意义
哈密屯田始于东汉时期,历经近两千年断断续续的发展,在清代达到历史顶峰后又毁于战火,这些屯田主要以军屯为主,间或有少许民屯。左宗棠以其对屯田的独到见解和认识,提出了具有“恤民”特色的屯田思想,并采取各项举措在哈密率先践行获得显著成效,以此为蓝本将屯田事业推行至全疆,从而将晚清新疆屯田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后续全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历史上屯垦戍边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晚清哈密屯田事业之所以大获成功,既与左宗棠在其所发挥的关键性指导作用分不开,更是对历朝历代在哈密乃至新疆屯垦戍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左宗棠在充分了解当时新疆各地气候环境、地理水文等情况后,凭借自身积累的历代屯田得失经验,取长补短,在吸取历代屯垦戍边传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提出了具有鲜明“恤民”特色的屯田思想。
(二)推广全疆,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张曜在哈密兴办屯田获得成功以后,随着西征大军的节节推进,战后新疆各地的恢复重建成为首要问题。为此左宗棠积极选派人员及时进驻各城办理善后事宜,其中负责南疆东四城的便是张曜,负责西四城的是刘锦棠,负责北疆地区的是金顺。得益于哈密屯田的经验,张曜率先在负责区域大力推广屯田,积极招徕流民垦荒兴屯,使东四城成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最快的地区。在左宗棠的统筹谋划和张曜的示范带动下,全疆其他各地陆续推行各项屯田政策,鼓励兴办民屯,加快了全疆各地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防巩固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新时代新疆农业发展的启示。哈密屯田事业在晚清时期取得的成功,对于新时代治理新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充分说明屯垦戍边的优良传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需要得到创新性传承和弘扬。结合现如今新疆实际,在新时代屯垦事业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赋予新疆的战略定位,努力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促进涉农产业多元化,为各族老百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晚清重臣的左宗棠,他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更在于他对新疆治理大局提供了很多极具建设性的思想理念。左宗棠在哈密屯田事业中所提出的思想以及各项举措为新疆建省后的繁荣兴旺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新时代充分发挥兵团屯垦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将新疆建设成为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上海:上海书店,1989:127.
[2]马大正等.新疆史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372.
[3]王卓.唐代伊州屯田与交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2:7.
[4]冯玉新.清代哈密农业开发考论[J].西域研究,2009(2).
[5]张怀恭、张铭.清勤果公张曜年谱[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41).
[6]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上海:上海书店,1989:127.
[7]〔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三[M].长沙:岳麓书社,2009(69).
作者单位:哈密市社会主义学院
关键词:左宗棠;屯垦戍边;军屯;屯田思想
哈密作为天山南北两路交会之地,毗邻中原,自东汉时便已被设官置屯,此后历经隋唐、元明,直至清代,均大力兴办屯田。哈密屯田种类齐全,以军屯为主,屯垦区域自汉唐直至晚清仍未有较大变动。从历史来看,无论哪个王朝的屯田,都对哈密农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左宗棠以民为本的屯田思想更是将晚清哈密屯田事业推向了新高度,对于收复和治理新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哈密屯田事业发展概况
(一)哈密屯田事业发展历程。东汉王朝首次打败匈奴后,于公元73年在伊吾庐设置宜禾都尉,“留兵屯伊吾庐城”,伊吾庐在现今哈密五堡乡境内,属于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之区。这是哈密有屯田之始,此处屯田虽屡废屡兴,但自公元131年东汉王朝重新设置伊吾司马管理屯田事务以后,就再也没有撤罢[2]。唐朝国力强盛,在哈密设伊州后便开始大兴屯田,特别是在甘露川设立伊吾军屯田,首次将屯垦点扩展到东天山北部,是历史上哈密屯田的第一个高峰,唐朝不仅将屯田区域扩大到当时整个伊州区域,更形成了军州屯田、镇戍屯田等完备屯戍体系[3]。清代自哈密回王于1697年归附清廷后,便开始推行屯田,屯垦区域虽仍沿着各个河流和沟渠在东天山南麓徘徊,主要分布在现今哈密陶家宫镇、沁城乡、天山乡、五堡乡等地以及巴里坤部分乡镇,但规模更大,成效最为显著,是清代哈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4]。
(二)左宗棠对新疆屯田事业的认识。左宗棠自幼受儒家文化和“经世致用”之学的熏陶,不仅钻研历代农学书籍,更在湖南柳庄从事农耕多年,切身感受到农民的艰辛和农事的繁重。因此左宗棠推广屯田具有鲜明的“恤民”特征。在屯田过程中,他认为首要就是爱护老百姓,做到不扰民,更不能无限制地采买粮食,竭泽而渔,导致民间无粮可食,民众迁徙他处。他认为只有在保证“民食”的前提下,才能形成采买“军食”的可持续性粮源,推动当地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三)哈密屯田的必要性与示范性。由于哈密在清代独特的战略地位,以及优越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对新疆形势洞若观火的左宗棠高度关注哈密,积极向清廷推荐广东陆路提督张曜率嵩武军进驻哈密,指示张曜根据哈密气候和土地特性力行屯田,亲自为张曜在哈密屯田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要求张曜始终将“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的屯田思想贯穿屯田全过程,力推军屯与民屯一体举办。哈密屯田事业在张曜的苦心经营下,不仅解决了张曜部的军粮问题,更实现了左宗棠就地采买军粮以舒缓粮运压力的目标。随着西征大军的陆续推进,左宗棠指示部属将哈密屯田经验和举措推广至全疆,对于新疆各地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左宗棠在哈密推行屯田的各项举措
左宗棠在哈密推行屯田事业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军粮供应问题,缓解西北长途转运压力。但在左宗棠具有明显“恤民”特色的屯田思想指导下,哈密屯田不仅有效解决了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更间接促进了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商贸路线的重建和繁荣,为将哈密建设成为稳固的军事后勤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军屯成功开垦的示范效应下,哈密各族民众纷纷返回故里,“哈密兵屯日兴,益相聚来归,加入农耕就地安家者络绎不绝,几达千户”[5]。哈密各族民众主动参与兴办民屯,加快了哈密农业恢复生产进度,为招抚流亡、扩增粮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别具一格的屯田思想。在左宗棠统筹收复新疆大局时,留驻哈密的清军已经在办理屯田,但正如左宗棠指出:“其志不在恤民,不在济军,惟勒派取盈,以顾目前而已”,导致屯田越办越差,“民不能堪,弃耕避匿”[6]使得哈密民众从太平时期的二三万人锐减到二三千人,屯田事业陷入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左宗棠明确指出要始终明白“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乃为不竭之源”的道理。在指导张曜在哈密兴办屯田过程中,他不仅将这一具有鲜明“恤民”特色的屯田思想贯彻其中,更将其发扬至哈密经济社会其他领域。在屯田之余,张曜率军积极为哈密各族民众造桥修路,恢复交通;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兴办义塾,推广文化等,不仅得到了哈密各族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还营造了十分融洽的军民氛围,为后续西征大军陆续抵达哈密、收复新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军屯民屯一体推进。清代哈密屯田始终以军屯为主要形式,在晚清时期亦不例外。张曜率部进驻哈密后,经过多方勘察,最终选择在塔勒纳沁地区即今哈密沁城乡开展屯田。这里原为哈密主要屯田区域之一,战乱后遭到多方毁坏,民人逃散,土地荒芜。经过嵩武军的苦心开发经营,最终开垦荒地15800余亩,水田3500亩,收获粮食1000余石[7],极大改善了嵩武军的粮食供应困境。在军屯大获成功的情况下,左宗棠指示张曜放宽向哈密各族民众借贷籽种、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的限制条件,通过积极招抚流亡民众、鼓励裁汰官兵留在哈密从事屯垦、招徕移民在哈密从事农耕等各项举措大力推动民屯的兴办和发展。在屯田后期,左宗棠又积极推动军屯向民屯转化,规定凡前来认领耕地的原哈密各族民众,一经核实便将军屯田地无条件还给业主,使民屯田地不断扩大,老百姓将余粮售卖给驻军使家庭收入增加,垦荒农耕积极性高涨,最终促进了哈密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开拓就地采买的可持续性粮源。在左宗棠之前,哈密办事大臣文麟由于屯田举措不得法、不注重民屯,一味强派勒索,导致屯田结果适得其反,粮源越来越少,最终无粮可买。左宗棠的屯田思想闪耀着以民为本、密切联系群众的现代治国理念,所推行的各项屯田举措亦体现了民本思想,得到了各族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终为西征大军在哈密开辟了可持续性的粮源。左宗棠的屯田思想以及在收复后新疆各地的屯田实践,很好地实现了就地采买军粮的目标,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率先恢复和发展,为新疆从战乱中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物质基础。
三、晚清哈密屯田事业的重大意义
哈密屯田始于东汉时期,历经近两千年断断续续的发展,在清代达到历史顶峰后又毁于战火,这些屯田主要以军屯为主,间或有少许民屯。左宗棠以其对屯田的独到见解和认识,提出了具有“恤民”特色的屯田思想,并采取各项举措在哈密率先践行获得显著成效,以此为蓝本将屯田事业推行至全疆,从而将晚清新疆屯田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后续全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历史上屯垦戍边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晚清哈密屯田事业之所以大获成功,既与左宗棠在其所发挥的关键性指导作用分不开,更是对历朝历代在哈密乃至新疆屯垦戍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左宗棠在充分了解当时新疆各地气候环境、地理水文等情况后,凭借自身积累的历代屯田得失经验,取长补短,在吸取历代屯垦戍边传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提出了具有鲜明“恤民”特色的屯田思想。
(二)推广全疆,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张曜在哈密兴办屯田获得成功以后,随着西征大军的节节推进,战后新疆各地的恢复重建成为首要问题。为此左宗棠积极选派人员及时进驻各城办理善后事宜,其中负责南疆东四城的便是张曜,负责西四城的是刘锦棠,负责北疆地区的是金顺。得益于哈密屯田的经验,张曜率先在负责区域大力推广屯田,积极招徕流民垦荒兴屯,使东四城成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最快的地区。在左宗棠的统筹谋划和张曜的示范带动下,全疆其他各地陆续推行各项屯田政策,鼓励兴办民屯,加快了全疆各地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防巩固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新时代新疆农业发展的启示。哈密屯田事业在晚清时期取得的成功,对于新时代治理新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充分说明屯垦戍边的优良传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需要得到创新性传承和弘扬。结合现如今新疆实际,在新时代屯垦事业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赋予新疆的战略定位,努力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促进涉农产业多元化,为各族老百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晚清重臣的左宗棠,他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更在于他对新疆治理大局提供了很多极具建设性的思想理念。左宗棠在哈密屯田事业中所提出的思想以及各项举措为新疆建省后的繁荣兴旺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新时代充分发挥兵团屯垦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将新疆建设成为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上海:上海书店,1989:127.
[2]马大正等.新疆史鉴[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372.
[3]王卓.唐代伊州屯田与交通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2:7.
[4]冯玉新.清代哈密农业开发考论[J].西域研究,2009(2).
[5]张怀恭、张铭.清勤果公张曜年谱[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41).
[6]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上海:上海书店,1989:127.
[7]〔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书信三[M].长沙:岳麓书社,2009(69).
作者单位:哈密市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