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民办高校《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的融媒体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肖蕾
文章字数:2723
  在媒介融合深度发展的当下,传播生态与受众需求已发生颠覆性变革,这对播音主持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民办高校《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正面临着传统教学模式与融媒体传播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单一、实践场景匮乏、评价体系滞后等瓶颈亟待突破,民办高校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体系,是提升其播音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本研究立足融媒体时代特征,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优化三个维度展开探索,致力于为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融媒体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传统教学资源与融媒体平台、打造立体化教学内容库
  民办高校首先要对课程原有的教学资源开展系统性的梳理与分类工作。把传统教材里的理论知识模块、经典案例解析、基础发声训练音频以及稿件播读示范视频等进行数字化存档,依据理论基础、创作技巧、实践案例等分类搭建资源索引库,为后续与融媒体内容的有机衔接做好准备。
  同时,考虑到融媒体环境下碎片化学习和深度探究相结合的需求,民办高校要开发适合不同传播载体的内容形态,如为短视频平台制作聚焦重音处理、语气转换等具体创作细节的播音技巧微课堂,在慕课平台构建将稿件分析、即兴口语表达等核心内容拆解为理论讲解、案例演示、互动练习子模块,且每个子模块设置配套虚拟演播室模拟训练场景的模块化在线课程。
  在资源整合时,民办高校要注重传统教学优势和融媒体技术特性的深度融合,比如把传统课堂的稿件播读实训环节升级成“多终端适配创作工作坊”,让学生针对同一篇文学稿件,分别完成广播级音频播读、电视新闻口播视频、短视频平台情景化演绎三种版本,并对应建立不同传播场景下的创作规范与技巧指引。
  此外,引入动态更新机制,组建由专业教师、行业从业者、技术人员构成的资源建设小组,每学期末收集行业最新案例,如新媒体平台热门主持节目、重大事件融媒体报道范例等,按照传播平台、内容形态、创作难点进行分类标注,及时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使教学内容始终贴合融媒体传播的前沿实践。
  二、设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融媒体播音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应设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以理论夯实、技能转化、实战应用为核心构建分阶段培养体系。
  线上环节依托学习通、腾讯课堂等平台打造全天候学习空间,课前发布理论预习视频并配套智能题库开展即时测验、生成个性化知识薄弱点分析报告,课中通过直播互动进行云课堂教学,借助虚拟演播室技术实时展示电视新闻演播、网络直播带货、短视频配音等不同播音场景的空间布局与设备操作规范,同步开放弹幕讨论区供学生即时提问;线下环节聚焦实践技能深度打磨与综合应用,设置配备多机位摄像机、提词系统、音频处理工作站等设备的融媒体创作工作坊,模拟新媒体传播真实场景。
  教学实施采用项目制学习与场景化实训结合的双轨模式,每个教学单元围绕“新媒体平台日播节目策划与制作”等特定融媒体传播场景设定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从选题策划、稿件撰写、出镜播报、后期剪辑到平台发布的全流程任务,线上阶段完成项目方案研讨、理论知识学习、素材初步处理,线下阶段进行实景拍摄、现场演播、团队协作调试,最终作品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真实平台发布并接受用户互动反馈,同时引入跨时空实训机制,利用VR技术搭建虚拟新闻演播厅、虚拟直播带货间等虚拟播音场景,学生通过佩戴设备进行沉浸式模拟训练,系统自动捕捉肢体语言、表情管理等细节并生成分析报告,线下与本地融媒体中心、网络直播基地合作组织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与真实节目的配音、出镜主持等工作,实现虚拟实训、仿真演练、实地实战层层递进。
  三、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优化融媒体教学流程
  民办高校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构建由教师、学生、行业专家、技术平台组成的四维评估体系,覆盖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作创新、传播效能四个维度。
  在指标设定上,理论知识层面通过线上题库随机组卷进行模块化测试,聚焦融媒体传播理论、不同平台播音规范等内容;实践技能层面以项目作品为载体,从稿件理解深度、语言表达适配性、镜头前表现力等维度打分;创作创新层面关注学生在新媒体节目策划、个性化主持风格探索等方面的突破;传播效能层面引入平台数据作定性参考,如短视频互动情况、直播观众留存表现等。
  评估主体分工各有侧重,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测试与基础技能初评,制定量化评分与质性评语结合的反馈机制,针对学生发声技巧、稿件处理等共性问题通过线上专题课集中指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填写《创作过程反思表》分析团队协作、场景适配等方面的收获不足,通过小组互评会形成改进建议;行业专家(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新媒体内容运营总监)进行作品终评,从行业实践角度提出针对性意见,如在“网络直播主持”项目中点评互动话术设计、突发状况应对等实战技巧;技术平台提供智能分析支持,通过语音识别检测发声准确性,利用画面分析工具评估镜头表现力,生成多维度能力雷达图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撑。
  评估结果应用是优化教学流程的关键,民办高校要建立“评估—反馈—迭代”闭环机制,针对理论薄弱点增加专题微课,依据行业专家建议调整实践项目场景与任务要求,如增加“新媒体政务号播音”等实训内容,参考学生自评互评结果优化分组策略与协作流程,同时定期召开多方教学研讨会,分析评估中发现的趋势性问题,如学生短视频口语化表达中逻辑重音处理不当等,共同制定改进方案,将评估结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优化的直接依据,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性循环,推动融媒体教学体系动态优化,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结语
  构建民办高校《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的融媒体教学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传媒行业变革的主动选择,亦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该体系通过立体化内容库建设,有效打破传统教学长期存在的资源壁垒;以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充分激活实践育人的内生动力;借助多元评估机制的构建,逐步形成质量提升的闭环系统,从而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在技术与教育交织迭代的当下,需持续关注融媒体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体系的动态更新机制,让课程真正成为连接专业教育与行业实践的稳固桥梁,为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播音人才贡献更多教育智慧与创新力量。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2022年研究课题“融媒体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建设研究——以《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BXH22YB183);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2年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项目“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建设——以《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Y31)。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数字传媒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