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一轮乡村振兴规划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阐释
文章字数:1973
“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新时代文化建设理念在乡村振兴战略系列纲领文件被重点关照,表明党和国家高层对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复兴齐头并进的信心和决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备受关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2)》之中明确表述应“传承和发展民间民族体育”,《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再度提出要“开展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由此,在新一轮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如何挖掘并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极价值以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复兴是值得探究的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有别于西方体育概念,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身体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其既有中华民族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物质器具,又有相应的程序、仪式及制度,还有与之共生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历史信息,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活态人文遗产”。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空间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宗教娱神、宗族祭祀、生产劳动、节庆聚会等乡土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是“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群众性”的身体文化活动形式,承担着娱神悦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交往互动、道德教化等多元社会功能;与乡村生活中最为常见、最为熟识且最具传统辨识度的文化符号紧密联系,是中国乡村处处可见的重要文化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运动方式产生于特定的场域,有着与之相匹配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参与者有意识地利用身体在乡土社会中进行主观实践,以更为直接、纯粹和强烈的认知感受形成了特殊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情结与族群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一部以身体动作书写的民族精神文化史。因而,在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振兴”仍将是战略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动力。这既是文化主体性巩固的必然体现,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之举,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恒久动能
乡村振兴需要可持续的动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诞生并扎根于乡村沃土之中传衍至今,其生命的活力不仅在于长期身处乡村社会形成的文化适应,更在于其自身的文化整合功能可以成为推动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的恒久动能。
在国家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同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融合并存,是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回溯乡村发展历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者、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往往正是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乡贤”代表,在当地常承担重要的社会角色,具备成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可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创新传承和发展就是在振兴乡村文化,其在乡村健身休闲娱乐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传统文化空间维系、乡风文明建设等领域都具备特定的价值功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来强调顺应自然,其核心特征体现为动静结合、身心并重、形神兼备,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各个层面都渗透着浓厚的乡土观念和人文情怀,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生态理念正相一致,是真正“留得住的乡愁”。在乡村振兴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族群认同、乡土认同、文化认同上有着特殊价值,能够为新时代的乡村治理贡献力量。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复兴并肩共进的现实路径
历史背景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分化的长期存在及高速城镇化的社会现状,造成乡村社会的剧烈变迁,优秀传统文化因传承空间的衰落、文化保护意识的淡漠、原有传承主体的退场等因素而整体式微。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正在于关注到了这一现实。
自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作为“活态人文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把握良好的经济形势,在政策引导、机制激励、舆论宣传等多重举措促动下,整体发展态势可喜,成为传统节令和乡土生活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潮汕的英歌舞、西北的“演社火”、南方的赛龙舟……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立足深厚的乡土文化沃壤,以短视频等新媒体为媒介得以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者文化自觉和主体性意识逐步唤醒,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此起彼伏,各种民间传统体育社团组织不断涌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进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以绿色生态的身体活动形式,推动了乡村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以具象的身体参与,组织和动员了乡村群体的集体行动,从一定程度上催动了乡村人才与组织的振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乡村振兴的标志,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出乡村全面振兴和传统文化复兴的相得益彰。
基金项目:202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性巩固理论与实践研究”(24BTY107)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庆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有别于西方体育概念,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身体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其既有中华民族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物质器具,又有相应的程序、仪式及制度,还有与之共生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历史信息,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活态人文遗产”。
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空间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宗教娱神、宗族祭祀、生产劳动、节庆聚会等乡土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是“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群众性”的身体文化活动形式,承担着娱神悦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交往互动、道德教化等多元社会功能;与乡村生活中最为常见、最为熟识且最具传统辨识度的文化符号紧密联系,是中国乡村处处可见的重要文化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运动方式产生于特定的场域,有着与之相匹配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参与者有意识地利用身体在乡土社会中进行主观实践,以更为直接、纯粹和强烈的认知感受形成了特殊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情结与族群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一部以身体动作书写的民族精神文化史。因而,在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振兴”仍将是战略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动力。这既是文化主体性巩固的必然体现,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之举,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恒久动能
乡村振兴需要可持续的动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诞生并扎根于乡村沃土之中传衍至今,其生命的活力不仅在于长期身处乡村社会形成的文化适应,更在于其自身的文化整合功能可以成为推动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的恒久动能。
在国家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同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融合并存,是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回溯乡村发展历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者、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往往正是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乡贤”代表,在当地常承担重要的社会角色,具备成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可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创新传承和发展就是在振兴乡村文化,其在乡村健身休闲娱乐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传统文化空间维系、乡风文明建设等领域都具备特定的价值功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来强调顺应自然,其核心特征体现为动静结合、身心并重、形神兼备,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各个层面都渗透着浓厚的乡土观念和人文情怀,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生态理念正相一致,是真正“留得住的乡愁”。在乡村振兴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族群认同、乡土认同、文化认同上有着特殊价值,能够为新时代的乡村治理贡献力量。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复兴并肩共进的现实路径
历史背景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分化的长期存在及高速城镇化的社会现状,造成乡村社会的剧烈变迁,优秀传统文化因传承空间的衰落、文化保护意识的淡漠、原有传承主体的退场等因素而整体式微。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调正在于关注到了这一现实。
自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作为“活态人文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把握良好的经济形势,在政策引导、机制激励、舆论宣传等多重举措促动下,整体发展态势可喜,成为传统节令和乡土生活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潮汕的英歌舞、西北的“演社火”、南方的赛龙舟……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立足深厚的乡土文化沃壤,以短视频等新媒体为媒介得以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者文化自觉和主体性意识逐步唤醒,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此起彼伏,各种民间传统体育社团组织不断涌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进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以绿色生态的身体活动形式,推动了乡村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以具象的身体参与,组织和动员了乡村群体的集体行动,从一定程度上催动了乡村人才与组织的振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乡村振兴的标志,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出乡村全面振兴和传统文化复兴的相得益彰。
基金项目:202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性巩固理论与实践研究”(24BTY107)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庆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