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精准发力,筑牢人口高质量发展之基
陈保同
文章字数:2054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少子化、老龄化愈来愈严重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这一社会难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婚育友好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新的历史征程上,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积极婚育文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从增加制度“温度”、政策“强度”、关怀“热度”三个维度发力,共同营造“制度友好、政策友好、文化友好”的社会环境,为适龄婚育青年铺就一条充满希望与温暖的婚育之路。
  增加制度“温度”,为家庭养育“减负降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养育子女则是家庭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攀升,养育子女的压力也日益增大,这使得许多青年人对生育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探索社会养育分担制度显得尤为迫切。这一制度旨在通过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养育责任,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例如,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为有子女的家庭提供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育儿福利,如灵活的工作时间、远程办公等,以便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完善儿童福利制度也是增加制度“温度”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加大对儿童医疗、教育、营养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儿童福利保障体系。比如,扩大儿童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让孩子们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降低学前教育费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此外,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更是关键一环。当前,托育服务资源短缺、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制约青年人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供给,建设一批普惠性托育机构,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托育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从而推动家庭养育“降成本”,有效减少青年人的“生育恐惧”和“生育焦虑”。
  增加政策“强度”,激发适龄青年的生育热情。政策是引导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弘扬积极生育观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生育补偿政策至关重要。探索制定适龄青年婚恋补偿政策,可以为适龄青年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婚恋过程中的经济难题,如举办婚礼、购置婚房等,从而促进他们早日步入婚姻殿堂。妇女生育补偿政策则是对女性生育付出的一种认可和回报。女性在生育过程中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给予她们一定的经济补偿和休假保障,能够让她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增强她们的生育意愿。多孩家庭教育金补偿政策也是激发生育热情的有效措施。随着生育数量的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政府通过给予多孩家庭一定的教育金补偿,可以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让家长们更加放心地生育。除了物质补偿,政策倾斜和精神鼓励也不可或缺。政府可以在就业、晋升等方面对多孩家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女性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通过媒体宣传、表彰奖励等方式,弘扬生育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生育氛围,从多方面激发适龄青年的生育热情。
  增加关怀“热度”,提振适龄生育群体的生育意愿。生育不仅是家庭的大事,也是社会的大事。营造一个尊重生育主体及其生育意愿、关怀孕妇、儿童优先、性别平等的社会关怀氛围至关重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生育主体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生育的重要意义,尊重每一位生育者的选择。对于孕妇,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如在工作场所设置孕妇休息区、在公共场所提供优先服务等,让她们感受到温暖和尊重。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加大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力度,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坚决反对性别歧视,倡导男女平等的婚育观念,让男女双方在婚育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婚育文化讲座、社区宣传活动等,让这些关怀理念深入人心,让适龄生育群体切实感受到被社会尊重和理解,从而提振他们的生育意愿。
  总之,大力弘扬新时代积极婚育文化,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宣传和弘扬积极婚育文化,全力营造婚育友好的氛围,为加快形成有利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力支撑。
  作者陈保同为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积极生育伦理观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4BZX106)”阶段性成果;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积极生育伦理观构建研究(AHS-KY2023D125)”阶段性成果;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4AH053077)阶段性成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