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AI时代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探析
文章字数:3866
摘要:AI时代,高职教师需依托新技术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但受个人、学校、技术、社会等因素影响,人工智能素养培养面临阻碍。基于因素分析,可构建革新理念、优化培训、搭建平台、完善评价等路径加以应对和改变,通过实现唤醒教师提升意识、满足差异化需求、促进“知”到“行”转化、引导正确发展方向等目标,为高职教师具备更高水平人工智能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AI时代;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影响因素;培育路径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新型技术不断涌现。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异军突起,对社会各行各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生产模式、人才需求格局等“焕然一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承担着培养符合产业需求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高职教师作为人才培育者,其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教学理念等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以培养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下的优秀人才。然而,要想切实提升,需要关注多重因素的复合影响,通过系统剖析和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育路径。
一、AI时代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AI时代,人们需要时间适应新技术模式,如逐步了解技术特点、优势、不足等,以在应用相关技术时更放心、更有方向[1]。对于高职教师,其在适应过程中若不能深入了解AI技术,难以完全接受和信任,会影响应用积极性。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会对其认知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如信息技能基础水平、数据思维养成程度、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等的影响力尤其突出,可很大程度上关联教师掌握智能教学工具的效率与深度,当教师不具备或者水平不足时,应用效果必然不佳[1]。从内在分析,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与创新意识越强,越能激发他们更强内在驱动力,能够主动响应教学范式变革,而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便是重要变革之举,当教师内驱力不足时,会对这一变革产生一定排斥。
(二)学校因素
学校应为高职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帮助和支持,但在实际情况中仍存在学校“不作为”“作为程度不足”等现象。有的高职院校未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导致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和提升得不到专项政策支持;有的学校虽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做出一定转变,却不够“对口”,如虽设有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课题,但多数是宏观理论构建、宏观体系建设等,较少直接关联微观层面的教师应用[2]。基础设施和资源保障是人工智能有效引入和应用的重要支持,当两者不到位时,教师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遇中,难以开发智慧教学模式,无法体验虚拟实训软件、教育大数据平台等支撑下的高效率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此外,文化建设水平也会产生影响。学校应该建设新型技术应用文化,形成积极将新型技术引入和应用到教学中的良好氛围,当学校未足够重视这项工作时,新型技术引入和应用效果必然受到负面影响。
(三)技术因素
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特点会对高职教师素养提升造成阻碍。首先是人工智能工具较为复杂。当前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存在操作界面烦琐、逻辑复杂现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如计算机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应用,而当前教师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提高了技术入门门槛。其次是人工智能技术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当前市场上许多人工智能产品属于通用型,没有围绕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专项开发。很多产品功能单一、稳定性和兼容性不足,当引入之后,不仅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还会因为不能融入已经布局的网络系统中难以发挥应有价值,进而打击教师使用积极性,也让学校引入动力被削弱。
(四)社会因素
社会层面,以下因素会对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产生不利影响。首先是政策体系不健全。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倡导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具体执行层面缺乏配套专项资金、详实落地方案和有效监管机制,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无米下炊”,教师难以获得持续且高质量的培训资源与技术支持。其次是产业界与教育界融合不足[3]。人工智能技术虽在多个产业中积累了大量应用经验,但由于产业与教育界融合不足,相关应用经验难以及时有效反馈给职业教育领域,也难以让高职教师吸收和学习。校企合作多停留于表面是重要表现,企业不愿投入资源将最新AI技术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师接触到的技术信息滞后,无法准确把握行业对人才智能素养的真实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最后是社会层面缺乏健康、理性技术应用氛围。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过度炒作现象,营造出“技术万能”氛围,当教师在实践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和失望情绪;另一方面,存在AI技术取代教师岗位的“预测”,加剧了教师焦虑,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学习新技术的排斥和恐惧。
二、AI时代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育路径构建
(一)更新理念,唤醒教师提升意识
在培育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时,需要将唤醒其提升意识作为重要入手点,让教师更主动去学习,并有效消除心理障碍。具体实施中,学校可组织专题研修活动,并邀请教育技术专家进校指导和授课,帮助教师逐步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与潜能。可展示智能评阅系统如何快速分析学生作业共性错误、虚拟仿真技术如何重现高风险实训场景;组织教师参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院校,使其深入观摩智能化课堂教学实况,在亲身体验中消除技术距离感;明确将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纳入教师发展规划,并在各类工作会议中强调其重要性,形成持续关注的技术发展氛围,让教师逐步形成提升自觉[4];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先锋教师评选活动,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教师转变理念和意识。
(二)优化培训,满足差异化需求
优化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工作,将“多层次、分类别”作为重要目标,满足不同教师提升需求。对于人工智能零基础教师,可将培训重点放在基础概念普及和常用工具操作上,同时建立工作坊传授知识与技能;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教师,引入课程数据分析、可视化工具应用、智能教学设计等,提升专项技术操作能力;对于专业骨干教师,围绕人工智能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组织高级研修项目,如针对智能制造专业教师开发工业机器人编程与维护项目、针对医学专业教师开发智能诊断辅助系统教学应用项目[5]。在培训形式上,以线下培训为基础,开发“线上辅助培训”,让教师在线学习基础知识和确定自身“努力”方向,为线下有效接受培训打下基础。此外,学校还将建立校本培训导师队伍作为重要工作,为教师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校本队伍熟悉校园建设实际,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搭建平台,促进“知”到“行”的转化
高职教师所学到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只有转化为教学能力才能发挥价值。学校应建设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支持中心,并配备充足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让教师得到切实锻炼。可设立智能教学实验室并安装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教学系统,允许教师亲身体验并开发沉浸式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收集整理各专业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优秀案例并形成可供参考的模式库和素材库,让教师从中汲取经验,不断优化自身做法;成立跨专业人工智能教学研究团队,通过定期组织研讨活动让教师有机会交流技术应用经验,并合作攻克教学中的技术难题,如鼓励机械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教师合作开发智能故障诊断实训项目、商贸专业教师与数据分析专家共同设计商业智能分析教学模块等[6];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入行业真实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建设工业机器人实训室、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等,让教师接触最新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并从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四)完善评价,引导正确发展方向
建立科学合理评价机制,引导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正确发展。在具体建立中,学校应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体系,明确各发展阶段教师应具备的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能力标准。评价内容应全面覆盖人工智能认知理解、技术应用、创新实践等多个维度,避免简单以技术熟练度作为唯一标准,基于此,教师绩效考核中可增设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专项评价,对积极探索技术融合创新的教师予以适当激励;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重点关注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成长过程而非仅关注最终成果,通过建立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发展档案,记录参与培训、应用实践、创新成果等情况,为个性化发展提供建议。此外,在完善评价体系时,应避免给教师造成过大压力,如评价指标应科学合理,并能基于教师实际水平灵活调整,确保教师得到正向引导和持续支持。
三、结语
AI时代,职业教育深受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育人主力军,高职教师需要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以更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并作出贡献。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高职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培育路径,而这些路径要想贯彻落实、发挥效能,需多主体参与、多维度发力、多阶段推进,为高职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稳定、持续的支持。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创新更迭,推动人工智能素养发生转变。这要求相关研究和实践不能停滞,以确保培育路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钢,孙不凡,宗方.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教师角色重塑:技术红利、风险隐忧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4):5-15.
[2]陈丽婷,黄磊.基于AI-TPACK模型的高职教师AI教育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5,46(08):69-75.
[3]吴学仕,李若琳,刘刊诺,等.弥合数字鸿沟:高职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纵向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25,41(05):87-96.
[4]汪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构建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建议[J].外国教育研究,2025,52(04):39-53.
[5]兰国帅,肖琪,宋帆,等.全球视角下教育者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内容架构、实践示例和应用策略[J].开放教育研究,2025,31(02):55-66.
[6]李艳,孙凌云,江全元,等.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及提升策略[J].开放教育研究,2025,31(01):23-33.
作者系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AI时代;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影响因素;培育路径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新型技术不断涌现。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异军突起,对社会各行各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生产模式、人才需求格局等“焕然一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承担着培养符合产业需求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高职教师作为人才培育者,其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教学理念等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以培养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下的优秀人才。然而,要想切实提升,需要关注多重因素的复合影响,通过系统剖析和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育路径。
一、AI时代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AI时代,人们需要时间适应新技术模式,如逐步了解技术特点、优势、不足等,以在应用相关技术时更放心、更有方向[1]。对于高职教师,其在适应过程中若不能深入了解AI技术,难以完全接受和信任,会影响应用积极性。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会对其认知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如信息技能基础水平、数据思维养成程度、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等的影响力尤其突出,可很大程度上关联教师掌握智能教学工具的效率与深度,当教师不具备或者水平不足时,应用效果必然不佳[1]。从内在分析,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与创新意识越强,越能激发他们更强内在驱动力,能够主动响应教学范式变革,而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课程融合便是重要变革之举,当教师内驱力不足时,会对这一变革产生一定排斥。
(二)学校因素
学校应为高职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帮助和支持,但在实际情况中仍存在学校“不作为”“作为程度不足”等现象。有的高职院校未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导致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和提升得不到专项政策支持;有的学校虽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做出一定转变,却不够“对口”,如虽设有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课题,但多数是宏观理论构建、宏观体系建设等,较少直接关联微观层面的教师应用[2]。基础设施和资源保障是人工智能有效引入和应用的重要支持,当两者不到位时,教师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遇中,难以开发智慧教学模式,无法体验虚拟实训软件、教育大数据平台等支撑下的高效率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此外,文化建设水平也会产生影响。学校应该建设新型技术应用文化,形成积极将新型技术引入和应用到教学中的良好氛围,当学校未足够重视这项工作时,新型技术引入和应用效果必然受到负面影响。
(三)技术因素
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特点会对高职教师素养提升造成阻碍。首先是人工智能工具较为复杂。当前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存在操作界面烦琐、逻辑复杂现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如计算机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应用,而当前教师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提高了技术入门门槛。其次是人工智能技术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当前市场上许多人工智能产品属于通用型,没有围绕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专项开发。很多产品功能单一、稳定性和兼容性不足,当引入之后,不仅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还会因为不能融入已经布局的网络系统中难以发挥应有价值,进而打击教师使用积极性,也让学校引入动力被削弱。
(四)社会因素
社会层面,以下因素会对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产生不利影响。首先是政策体系不健全。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倡导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具体执行层面缺乏配套专项资金、详实落地方案和有效监管机制,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无米下炊”,教师难以获得持续且高质量的培训资源与技术支持。其次是产业界与教育界融合不足[3]。人工智能技术虽在多个产业中积累了大量应用经验,但由于产业与教育界融合不足,相关应用经验难以及时有效反馈给职业教育领域,也难以让高职教师吸收和学习。校企合作多停留于表面是重要表现,企业不愿投入资源将最新AI技术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师接触到的技术信息滞后,无法准确把握行业对人才智能素养的真实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最后是社会层面缺乏健康、理性技术应用氛围。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过度炒作现象,营造出“技术万能”氛围,当教师在实践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和失望情绪;另一方面,存在AI技术取代教师岗位的“预测”,加剧了教师焦虑,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学习新技术的排斥和恐惧。
二、AI时代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育路径构建
(一)更新理念,唤醒教师提升意识
在培育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时,需要将唤醒其提升意识作为重要入手点,让教师更主动去学习,并有效消除心理障碍。具体实施中,学校可组织专题研修活动,并邀请教育技术专家进校指导和授课,帮助教师逐步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与潜能。可展示智能评阅系统如何快速分析学生作业共性错误、虚拟仿真技术如何重现高风险实训场景;组织教师参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院校,使其深入观摩智能化课堂教学实况,在亲身体验中消除技术距离感;明确将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纳入教师发展规划,并在各类工作会议中强调其重要性,形成持续关注的技术发展氛围,让教师逐步形成提升自觉[4];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先锋教师评选活动,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教师转变理念和意识。
(二)优化培训,满足差异化需求
优化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工作,将“多层次、分类别”作为重要目标,满足不同教师提升需求。对于人工智能零基础教师,可将培训重点放在基础概念普及和常用工具操作上,同时建立工作坊传授知识与技能;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教师,引入课程数据分析、可视化工具应用、智能教学设计等,提升专项技术操作能力;对于专业骨干教师,围绕人工智能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组织高级研修项目,如针对智能制造专业教师开发工业机器人编程与维护项目、针对医学专业教师开发智能诊断辅助系统教学应用项目[5]。在培训形式上,以线下培训为基础,开发“线上辅助培训”,让教师在线学习基础知识和确定自身“努力”方向,为线下有效接受培训打下基础。此外,学校还将建立校本培训导师队伍作为重要工作,为教师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校本队伍熟悉校园建设实际,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搭建平台,促进“知”到“行”的转化
高职教师所学到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只有转化为教学能力才能发挥价值。学校应建设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支持中心,并配备充足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让教师得到切实锻炼。可设立智能教学实验室并安装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教学系统,允许教师亲身体验并开发沉浸式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收集整理各专业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优秀案例并形成可供参考的模式库和素材库,让教师从中汲取经验,不断优化自身做法;成立跨专业人工智能教学研究团队,通过定期组织研讨活动让教师有机会交流技术应用经验,并合作攻克教学中的技术难题,如鼓励机械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教师合作开发智能故障诊断实训项目、商贸专业教师与数据分析专家共同设计商业智能分析教学模块等[6];积极与企业合作,引入行业真实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建设工业机器人实训室、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等,让教师接触最新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并从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四)完善评价,引导正确发展方向
建立科学合理评价机制,引导高职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正确发展。在具体建立中,学校应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体系,明确各发展阶段教师应具备的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能力标准。评价内容应全面覆盖人工智能认知理解、技术应用、创新实践等多个维度,避免简单以技术熟练度作为唯一标准,基于此,教师绩效考核中可增设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专项评价,对积极探索技术融合创新的教师予以适当激励;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重点关注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成长过程而非仅关注最终成果,通过建立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发展档案,记录参与培训、应用实践、创新成果等情况,为个性化发展提供建议。此外,在完善评价体系时,应避免给教师造成过大压力,如评价指标应科学合理,并能基于教师实际水平灵活调整,确保教师得到正向引导和持续支持。
三、结语
AI时代,职业教育深受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育人主力军,高职教师需要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以更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并作出贡献。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高职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培育路径,而这些路径要想贯彻落实、发挥效能,需多主体参与、多维度发力、多阶段推进,为高职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稳定、持续的支持。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创新更迭,推动人工智能素养发生转变。这要求相关研究和实践不能停滞,以确保培育路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钢,孙不凡,宗方.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教师角色重塑:技术红利、风险隐忧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4):5-15.
[2]陈丽婷,黄磊.基于AI-TPACK模型的高职教师AI教育素养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5,46(08):69-75.
[3]吴学仕,李若琳,刘刊诺,等.弥合数字鸿沟:高职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纵向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25,41(05):87-96.
[4]汪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构建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建议[J].外国教育研究,2025,52(04):39-53.
[5]兰国帅,肖琪,宋帆,等.全球视角下教育者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内容架构、实践示例和应用策略[J].开放教育研究,2025,31(02):55-66.
[6]李艳,孙凌云,江全元,等.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及提升策略[J].开放教育研究,2025,31(01):23-33.
作者系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