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路径构建研究
文章字数:5400
回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史,其价值旨归在于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行”来确证中国共产党“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价值正当性和合法性。在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微时代所创设的新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和异质意识形态碰撞、激荡和超越的发展图景,需要通过达成微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应然实效,来破解微时代所衍生的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力的新变数和新问题。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以唯物史观的视角破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构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走向科学的,它内含着微时代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何以必要”的学理证成。基于此,实现微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然实效的生成目标指向于应在溯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作答好其“何以必要”的基础上构建起解答其“何以可能”的现实路径。
一、理论溯源: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学理证成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以唯物史观的立场来解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从而建构起的无产阶级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它蕴含着提升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的必然性。因此,需要以唯物史观为视角,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对话,来追问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命题的学理证成,从而解答其“何以必要”的现实和价值维度。
(一)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以释现实之维
在人们尚未以唯物史观的立场来观照社会历史进程时,人类历史呈现出“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某种非历史的东西”的状态,从而使意识形态的本原被遮蔽在精神的禁锢之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基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原理的视域,将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历史的起点,把意识形态定义为源于、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特征的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语境下意识形态的客观实在性特征表明,对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命题提出的必要性的追问,应着眼于其现实根基。
立足于信息技术“常态化”发展的新坐标,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微时代成为新的话语场域,带来了话语传播的新变革。与此同时,微时代的“核裂变”传播和沟通交互性等多元特征赋予了扩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辐射范围和开拓其话语新场域等新机遇。而微媒介的出现消除了时空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打造出了“时空开放化”的信息场。在微时代“时空开放化”的信息场中,经过“糖衣”包装改造的民粹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异质意识形态思潮,以隐性的方式聚集,形成了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力的“负能量”公共能量场,使得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陷入被描述和被构建的实然困境。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的生成所面临的新机遇与实然困境辩证构成的现实际遇,汇聚成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命题产生的现实动力,构成了这一命题“何以必要”的现实维度。
(二)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以明价值之维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鲜明地指出了意识形态区别于以中性姿态出现的社会意识的实质,在于其内含的鲜明阶级性的“政治隐喻”。马克思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范畴出发,科学地将意识形态定位为服务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的观念上层建筑。因此,意识形态是在维护特定政治上层建筑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过程中,确证自身的存在。基于主流意识形态与异质意识形态的博弈实质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内容的话语权争夺这一现实认知,实现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维护功能的关键在于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以唯物史观的立场科学地揭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旨归。
随着微时代以及“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历史进程在全时域、全方位和宽领域的深入推进,西方话语以将人类文明引向“历史的终结”为价值导向,以“普世价值”观为虚假外衣,强势登场。微时代西方话语霸权的实质是用单向度的核心价值观的越界,来否定其他核心价值观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有鉴于此,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导向是,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来确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并为突破西方话语霸权语境的强势僭越提供价值边界,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存在提供话语支撑。唯物史观语境下意识形态建设价值旨归的科学阐释,指明了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导向,形成了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命题产生的价值维度。
二、生成逻辑: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生成运用的是“批判—构建”辩证否定的演进逻辑而非单向度的否定批判。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生成逻辑来观照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因此,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话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以解答其“何以必要”的现实旨趣在于以其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生成逻辑所蕴含的破立并举的辩证方法来构建提效微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力的现实路径,从而作答其“何以可能”的时代之问。
(一)破悖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力
“作为现实的思想阵地,如果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那么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在微时代各质意识形态对立交锋的语境下,需与微时代所衍生的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生成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和误判误读作斗争以破其解构力。
1.破异质意识形态思潮的解构力。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格局进入到深刻调整和动荡变革期,极大影响和加速国际话语格局“重塑”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在国际话语格局“自塑”的历史进程中迎来了现实契机。而在西方话语强势围剿和“他塑”的霸权语境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囿于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性,依托微时代“时空开放化”的信息场全面渗透包括以式微马克思主义话语力为导向的错误思想思潮和高态势捏造颠覆真相的政治谬悖在内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从而使得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陷于失语“‘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窠臼。
加之,微时代传播受众话语权的全面释放使得话语舆论焦点实现由“谁来说”向“说什么”转变。因此,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突围失语挨骂的困境,指向于其传播主体要以微媒体议题设置能力的提升来确定其传播受众“说什么”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舆论引导能力,以期在破局其所处的失语挨骂乱局中立起话语新局。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应依托国外主流微媒体平台,以“破解异质意识形态思潮的虚假性”为主旨来设置相关的议题,以在国际话语微空间场域中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武器来阐明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陷于价值离析和逻辑虚妄的发展困境所彰显的虚假性,以期其传播受众在读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高度自洽的话语优势中铸就和坚定“四个自信”。
2.破解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误判误读的解构力。
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受众的话语获取方式呈现出微时代泛娱乐化的“信息茧房”现象。微时代泛娱乐化的“信息茧房”现象的理论基点源于“个人本位”理念,表现为传播受众会从自己感兴趣的娱乐化领域去以持续性和高强度的蚕茧包裹方式来获取相应的网络信息,导致传播受众在微时代所获取的话语内容信息缺乏完整度和全面性。微时代泛娱乐化的“信息茧房”现象使得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受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信息的获取趋向于某一要素或特征而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叙事的完整性而呈现出被剪裁的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播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误判误读。
基于此,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应以微媒介赋能破解其传播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误判误读的解构力,对其传播受众在微媒体映射出的需求导向和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梳理,整理出微空间高频出现的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产生误判误读的代表性言论,并在断定其代表性误判误读的性质和主题的基础上来融合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主题来推出具有提升其话语效能和势能的微媒介作品,并加以追踪、评价和完善其对传播受众所产生的误判误读的引导效力。此外,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需要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融入相应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宣传,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理破解其传播受众在微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产生的误判误读的解构力,从而引导其传播受众用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大视野来以剧作者的角色把有为的责任担当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实践。
(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力
马克思意识形态是在批判、破解和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中立稳其科学性。破解有悖于提质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实效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和对其的误判误读所形成的解构力的价值旨归在于从立论和立言两个向度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此来立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力。
1.明确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的根本原因以立论。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为根本线索,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进行科学定位,并作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性和颠倒现实与精神的虚假性的基本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考量马克思意识形态所作出的基本论断在微时代的适用性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个结合”,创立出具有引领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中蕴含着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应以有利于“理论掌握群众”的意识形态大众化的阐释方式来塑造其话语权的使命。而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倾向于运用泛政治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来达成这一使命,由此与应然的意识形态大众化的阐释方式构成了矛盾张力而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培根铸魂作用机理的实现,从而倒逼着对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进行改革。
因而,在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其传播主体应立论构建其话语体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平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泛政治化表达与意识形态大众化阐释方式的矛盾张力,从而为微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要“怎样培养人”这一时代课题的解答提供了现实切入点。
2.丰富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的主体内容以立言。
溯源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泛政治化表达与意识形态大众化阐释方式的矛盾张力的生成历程,发现在其传播主体“编码”和传播受众“解码”双向互动的话语传播中其现有的话语主体内容尚未充分融入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元素,由此构成这一矛盾张力生成的重要原因。因此,立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力的关键在于同频共振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核心话语”向“实践话语”和“民族话语”的转向,从而丰富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体内容。
“意识形态的全部内涵和秘密都深藏于它的意向性对象——社会存在,即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这表明生于实践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诉求在于回归实践向度实现由满足自身理论需求的“理论武器”向传播受众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转变。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要以中国具体实践为导向来完成其话语内容从形而上的“核心话语”实现向形而下的“实践话语”的转向,以期以叩问时代之势、解答时代之问和引领时代之变的21世纪的话语“内容供给”来筑牢微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根基。此外,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应推动其传播受众接受度强的微媒体与传统话语媒介相融合以创新其话语“输送路径”,并以此话语“输送路径”来实现其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元素向其话语主体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破壁“出圈”和“破圈”中丰富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体内容。
三、结语
微媒介的全面普及与应用深化,正式宣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迈入具有质变意义的“微时代”。这一转变既拓展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阵地,也带来了话语主导权、解释权和认同度面临的新挑战。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已成为回应微时代新变局、巩固主流思想阵地的迫切要求。理论层面上,需回归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阐明其“何以必要”的现实和价值之维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实践性,也为其建设提供了价值立场与方法论指引。就方法论而言,应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生成逻辑,采取“破立并举”的辩证路径。一方面,要着力“破”,破悖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力,廓清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对主流话语的干扰,与微时代所衍生的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生成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和误判误读作坚决斗争;另一方面,要系统“立”,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力,从立论和立言两个向度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因此,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既是一场技术变革下的传播创新,更是一次深刻的理论巩固与话语重塑。唯有在理论溯源中坚定方向,在批判与建构中巩固阵地,才能实现话语说服、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有机统一,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建构研究”(2024GXSZ101)。
作者系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一、理论溯源: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学理证成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以唯物史观的立场来解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从而建构起的无产阶级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它蕴含着提升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的必然性。因此,需要以唯物史观为视角,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对话,来追问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命题的学理证成,从而解答其“何以必要”的现实和价值维度。
(一)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以释现实之维
在人们尚未以唯物史观的立场来观照社会历史进程时,人类历史呈现出“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某种非历史的东西”的状态,从而使意识形态的本原被遮蔽在精神的禁锢之中。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基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原理的视域,将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历史的起点,把意识形态定义为源于、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特征的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语境下意识形态的客观实在性特征表明,对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命题提出的必要性的追问,应着眼于其现实根基。
立足于信息技术“常态化”发展的新坐标,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微时代成为新的话语场域,带来了话语传播的新变革。与此同时,微时代的“核裂变”传播和沟通交互性等多元特征赋予了扩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辐射范围和开拓其话语新场域等新机遇。而微媒介的出现消除了时空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打造出了“时空开放化”的信息场。在微时代“时空开放化”的信息场中,经过“糖衣”包装改造的民粹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异质意识形态思潮,以隐性的方式聚集,形成了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力的“负能量”公共能量场,使得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陷入被描述和被构建的实然困境。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的生成所面临的新机遇与实然困境辩证构成的现实际遇,汇聚成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命题产生的现实动力,构成了这一命题“何以必要”的现实维度。
(二)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以明价值之维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鲜明地指出了意识形态区别于以中性姿态出现的社会意识的实质,在于其内含的鲜明阶级性的“政治隐喻”。马克思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范畴出发,科学地将意识形态定位为服务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的观念上层建筑。因此,意识形态是在维护特定政治上层建筑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过程中,确证自身的存在。基于主流意识形态与异质意识形态的博弈实质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内容的话语权争夺这一现实认知,实现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维护功能的关键在于坚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以唯物史观的立场科学地揭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旨归。
随着微时代以及“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历史进程在全时域、全方位和宽领域的深入推进,西方话语以将人类文明引向“历史的终结”为价值导向,以“普世价值”观为虚假外衣,强势登场。微时代西方话语霸权的实质是用单向度的核心价值观的越界,来否定其他核心价值观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有鉴于此,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导向是,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来确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并为突破西方话语霸权语境的强势僭越提供价值边界,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存在提供话语支撑。唯物史观语境下意识形态建设价值旨归的科学阐释,指明了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导向,形成了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命题产生的价值维度。
二、生成逻辑: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生成运用的是“批判—构建”辩证否定的演进逻辑而非单向度的否定批判。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生成逻辑来观照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因此,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话微时代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以解答其“何以必要”的现实旨趣在于以其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生成逻辑所蕴含的破立并举的辩证方法来构建提效微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力的现实路径,从而作答其“何以可能”的时代之问。
(一)破悖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力
“作为现实的思想阵地,如果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那么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在微时代各质意识形态对立交锋的语境下,需与微时代所衍生的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生成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和误判误读作斗争以破其解构力。
1.破异质意识形态思潮的解构力。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格局进入到深刻调整和动荡变革期,极大影响和加速国际话语格局“重塑”的历史进程。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在国际话语格局“自塑”的历史进程中迎来了现实契机。而在西方话语强势围剿和“他塑”的霸权语境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囿于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性,依托微时代“时空开放化”的信息场全面渗透包括以式微马克思主义话语力为导向的错误思想思潮和高态势捏造颠覆真相的政治谬悖在内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从而使得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陷于失语“‘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窠臼。
加之,微时代传播受众话语权的全面释放使得话语舆论焦点实现由“谁来说”向“说什么”转变。因此,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突围失语挨骂的困境,指向于其传播主体要以微媒体议题设置能力的提升来确定其传播受众“说什么”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舆论引导能力,以期在破局其所处的失语挨骂乱局中立起话语新局。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应依托国外主流微媒体平台,以“破解异质意识形态思潮的虚假性”为主旨来设置相关的议题,以在国际话语微空间场域中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武器来阐明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陷于价值离析和逻辑虚妄的发展困境所彰显的虚假性,以期其传播受众在读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高度自洽的话语优势中铸就和坚定“四个自信”。
2.破解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误判误读的解构力。
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受众的话语获取方式呈现出微时代泛娱乐化的“信息茧房”现象。微时代泛娱乐化的“信息茧房”现象的理论基点源于“个人本位”理念,表现为传播受众会从自己感兴趣的娱乐化领域去以持续性和高强度的蚕茧包裹方式来获取相应的网络信息,导致传播受众在微时代所获取的话语内容信息缺乏完整度和全面性。微时代泛娱乐化的“信息茧房”现象使得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受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信息的获取趋向于某一要素或特征而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叙事的完整性而呈现出被剪裁的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播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误判误读。
基于此,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应以微媒介赋能破解其传播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误判误读的解构力,对其传播受众在微媒体映射出的需求导向和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梳理,整理出微空间高频出现的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产生误判误读的代表性言论,并在断定其代表性误判误读的性质和主题的基础上来融合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主题来推出具有提升其话语效能和势能的微媒介作品,并加以追踪、评价和完善其对传播受众所产生的误判误读的引导效力。此外,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需要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融入相应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宣传,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理破解其传播受众在微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产生的误判误读的解构力,从而引导其传播受众用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大视野来以剧作者的角色把有为的责任担当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实践。
(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力
马克思意识形态是在批判、破解和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中立稳其科学性。破解有悖于提质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实效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和对其的误判误读所形成的解构力的价值旨归在于从立论和立言两个向度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此来立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力。
1.明确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的根本原因以立论。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为根本线索,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进行科学定位,并作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性和颠倒现实与精神的虚假性的基本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考量马克思意识形态所作出的基本论断在微时代的适用性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两个结合”,创立出具有引领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中蕴含着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应以有利于“理论掌握群众”的意识形态大众化的阐释方式来塑造其话语权的使命。而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倾向于运用泛政治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来达成这一使命,由此与应然的意识形态大众化的阐释方式构成了矛盾张力而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培根铸魂作用机理的实现,从而倒逼着对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进行改革。
因而,在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过程中,其传播主体应立论构建其话语体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平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泛政治化表达与意识形态大众化阐释方式的矛盾张力,从而为微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要“怎样培养人”这一时代课题的解答提供了现实切入点。
2.丰富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的主体内容以立言。
溯源微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泛政治化表达与意识形态大众化阐释方式的矛盾张力的生成历程,发现在其传播主体“编码”和传播受众“解码”双向互动的话语传播中其现有的话语主体内容尚未充分融入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元素,由此构成这一矛盾张力生成的重要原因。因此,立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力的关键在于同频共振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核心话语”向“实践话语”和“民族话语”的转向,从而丰富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体内容。
“意识形态的全部内涵和秘密都深藏于它的意向性对象——社会存在,即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这表明生于实践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诉求在于回归实践向度实现由满足自身理论需求的“理论武器”向传播受众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转变。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要以中国具体实践为导向来完成其话语内容从形而上的“核心话语”实现向形而下的“实践话语”的转向,以期以叩问时代之势、解答时代之问和引领时代之变的21世纪的话语“内容供给”来筑牢微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根基。此外,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传播主体应推动其传播受众接受度强的微媒体与传统话语媒介相融合以创新其话语“输送路径”,并以此话语“输送路径”来实现其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元素向其话语主体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破壁“出圈”和“破圈”中丰富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体内容。
三、结语
微媒介的全面普及与应用深化,正式宣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迈入具有质变意义的“微时代”。这一转变既拓展了意识形态传播的阵地,也带来了话语主导权、解释权和认同度面临的新挑战。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已成为回应微时代新变局、巩固主流思想阵地的迫切要求。理论层面上,需回归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阐明其“何以必要”的现实和价值之维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实践性,也为其建设提供了价值立场与方法论指引。就方法论而言,应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生成逻辑,采取“破立并举”的辩证路径。一方面,要着力“破”,破悖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力,廓清错误思潮和虚假信息对主流话语的干扰,与微时代所衍生的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效生成的异质意识形态思潮和误判误读作坚决斗争;另一方面,要系统“立”,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力,从立论和立言两个向度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因此,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既是一场技术变革下的传播创新,更是一次深刻的理论巩固与话语重塑。唯有在理论溯源中坚定方向,在批判与建构中巩固阵地,才能实现话语说服、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有机统一,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路径建构研究”(2024GXSZ101)。
作者系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