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矢志创新攀高峰赋能产业新发展
——记首届“安徽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高级工程师李凤和
文章字数:2811
    首届“安徽卓越工程师”李凤和参加学术年会。


    李凤和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李凤和在给学生进行知识讲解。


  在医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在药剂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以推动药用辅料国产化、绿色工艺开发和新药创制为己任,用智慧与汗水在科研创新的沃土上浇灌出累累硕果。他就是首届“安徽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安徽医科大学药学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李凤和。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科研一线,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将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应用深度融合,在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成为药剂学领域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技术突破 破解药用辅料卡脖子难题
  药用辅料是药品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端药用辅料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应链安全存在隐患。李凤和瞄准这一“卡脖子”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围绕我国药物一致性评价和高端制剂发展的需求,针对高性能和高品质药用聚丙烯酸酯类辅料,李凤和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系统研究材料合成机理与工艺参数优化,研发了药用丙烯酸酯共聚物水分散体的组成设计、聚合反应及乳化体系的优化技术。创新性开发出快速升温与一次性补加引发剂的后程爆聚技术,实现了低单体残留的丙烯酸酯类水分散体的生产,并开发出负压蒸发扩散乳化工艺,提升了产品储存稳定性。
  在生产设备上,李凤和团队创新设计了带缓冲罐功能的冲料全返回溶液自由基聚合装置,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同时解决了生产中冲料损失和安全操作的难题。建成了年产600吨丙甲水分散体、300吨聚甲丙烯酸铵酯Ⅰ和Ⅱ的聚合反应装置,以及500吨水分散体的乳化生产装置,建立了高品质丙甲水分散体(与NE30D相当)、聚甲丙烯酸铵酯Ⅰ和Ⅱ水分散体(与RL30D和RS30D相当)的质量体系,推动药用聚丙烯酸酯类辅料的产业化,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实现进口替代。
  该团队还采用该技术开发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通过一致性评价,并获得药品批件,以及8项药用辅料注册批文。同时,建立了安徽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养了一支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团队。该技术获得2018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首创的后期短程爆聚与冲料全返回工艺,攻克了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水分散体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为药用纤维素衍生物和聚乳酸等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技术发展,以及高端药物制剂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绿色创新 开辟秸秆高值化利用新途径
  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是李凤和对待工作的一种信念。在推动药用辅料国产化的同时,李凤和始终关注医药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制药过程,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成为他新的研究方向。
  李凤和主导开发的三氧化硫微热爆预处理技术(STEX)能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分离生物质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从而提高纤维素的可利用率,有利于后续的高值化利用。STEX通过三氧化硫气体与秸秆中的水反应,产生剧烈放热和气体膨胀,导致纤维素与木质素的原位分离,增加了其在稀碱液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利用STEX预处理专利技术,开发的药用级微晶纤维素联产高纯木质素新工艺技术,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和优势:秸秆不用粉碎,加工过程粉尘少,可保持秸秆纤维基本长度,质量高;预处理温度低,能量损失小,无高温高压设备,生产安全性好,且半纤维素糖等多糖损失小,碱木质素黑液粘度低,黑液分离可用膜技术,实现了稀碱回用(不低于10次)和木质素回收;制备的药用级粉状纤维素和微晶纤维素具有高比表面和崩解性,可用作高端固体制剂的辅料。
  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已经完成了利用常压微热爆预处理秸秆生产药用粉状纤维素和微晶纤维素的工程示范技术开发,已作为安徽省生态环保厅2024年节能环保重点项目,成功签约落地。
   聚焦临床 开启新药创制新领域
  新药创制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医药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李凤和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理念,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在新药研发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李凤和研究团队在AKI患者样本中首次发现促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在肾小管显著增高,并利用基因敲除和肾脏条件性敲除等技术探明了GRPR信号的激活促进肾脏炎症和损伤的机制。已有的GRPR抑制剂多为肽类化合物;现有的小分子抑制剂存在分子量大、化学方法合成困难、成药性差等问题,自主设计的多系列化合物并筛选出肾脏保护作用最强的小分子抑制剂RH-1402,可显著抑制顺铂诱导AKI模型中肾功能的下降、肾脏损伤及炎性因子合成,减轻细胞程序性死亡。按照化合物1类新药注册要求完成针对AKI新靶点GRPR药物RH-1402的临床前研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一是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经过严格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了化合物RH-1402在抗急性肾损伤中表现出了较佳的治疗效果,且未见副作用;二是申请了与新药相关的国内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3项,为后续研发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在药物设计、合成、纯化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提高了药物的纯度和活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项目开发出的特异性AKI预防和治疗药物,已成功转化至合肥的一家药业公司。
  潜心耕耘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的李凤和,被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聘为副教授。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李凤和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他常说:“科研创新需要接力,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才能让科技创新的薪火代代相传。”在教学工作中,李凤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他主编了《药用高分子材料》和《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等优秀教材,分别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教材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实践育人,竞赛赋能成果转化,指导学生获制药工程设计大赛二等奖;“防药物滥用聚合物药用辅料”项目获“互联网+”省赛金奖、创新大赛省银奖等,成功应用于江苏某药业缓释片产品中。
  李凤和始终坚持科技服务社会的理念,先后担任安徽省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安徽省欧美同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安徽省欧美同学会生命健康委员会委员,积极为医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从实验室的潜心研究到生产线的攻坚克难,从药用辅料的国产化突破到创新药物的临床转化,李凤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成绩的背后,是他对科研创新的执着追求,对产业发展的深切关注,对人才培养的无私奉献。
  站在新的起点,李凤和表示将继续聚焦医药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深入探索。他说:“‘安徽卓越工程师’荣誉属于团队、归根于学校。医药科技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我将继续坚守科研一线,秉持初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攀科研高峰,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为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柯轩)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