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胸怀“国之大者”逐梦时代潮头
——记首届“安徽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安徽理工大学冯守中教授
文章字数:2836
    冯守中教授(中)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冯守中教授(中)在工程建设一线指导工作。


    冯守中教授(左一)在向钱七虎院士(右二)、朱合华院士(右三)介绍有关科研成果。


    冯守中教授(前排右二)与中俄科学家研讨工程技术问题。


  从“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到“墨子”传信、“北斗”组网,从高铁飞驰、巨轮远航到5G商用、大飞机成功商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工程不断“开张”,创新技术接连“刷屏”,背后的“功臣”正是千千万万名一线工程师。他们锻造一个个大国重器,让中国工程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他们攻下一座座技术堡垒,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腾飞;他们用一次次坚守担当,诠释为民造福的初心理想……
  近日,首届“安徽工程师奖”评选结果揭晓,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冯守中教授荣获“安徽工程师奖”个人奖,被授予“安徽卓越工程师”称号。沉甸甸的“安徽工程师奖”奖章铭记了冯守中教授拼搏攻关的身影,也见证了冯守中教授攻坚克难、创新争先、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国在交通材料研究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
  以创新之力赋能交通强国建设
  冯守中,工学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安徽省科技领军人才,现任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道路绿色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主任、安徽省低碳公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学会交通低碳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火工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文核心期刊《岩土力学》《公路交通科技》《现代隧道技术》《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港口航道及近海工程》编委。
  冯守中教授长期从事公路隧道绿色照明与安全防灾技术研究、低碳环保路基路面建造技术研究、无机高性能新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主持了50余项省部级交通科研课题研究;以第一主持人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包括:国际发明金奖3项、国际隧道协会技术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获授权国家专利81项;发表科技论文115篇,出版专著2部,诗集2部。他是滁州市引才大使,先后入选滁州市“221”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领军人、安徽省科技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并荣获滁州市招才引智先进个人、中国公路学会创新团队奖、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章、中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等众多殊荣。
  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他创建了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此企业牵头和依托,主编或主要参编21部行业系列新技术、新标准,申报建立了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博士后工作站、安徽省公路低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安徽省科协科普基地、中国科协科普基地,被交通运输部与科技部联合评定为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道路绿色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安徽省至今唯一)。
  多年来,冯守中教授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了澎湃的力量。
   以工匠之心筑绿色道路之梦
  近年来,我国交通事业迅速发展,高速公路隧道数量及通车里程逐年攀升,随着公路隧道长度的增加,特别是公路隧道洞口附近受“白洞效应”和“黑洞效应”影响,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最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冯守中放弃优渥的工作环境,跳出舒适圈,开始了交通材料的研发之路。
  有没有一种能运用于隧道里的材料,既能发光又能照明?经过多年钻研,冯守中教授创建了公路隧道多维光环境照明技术及工程应用,发明了多功能蓄能发光材料与提高人眼视距的长寿命面光源灯具及制备工艺,建立了多维光环境技术指标与质量检测技术,实现了保障安全视距的低能耗隧道照明技术,安全提升保障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经权威机构检索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和知名专家评价“总体达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体系获国际隧道协会年度技术产品创新奖(年度全球唯一)、日内瓦国际发明创新大赛金奖、伊斯坦布尔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一等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建立了知识产权核心体系,实现了产业化与工程应用,该技术被交通运输部列为科技推广目录,引领了公路行业隧道照明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为解决公路隧道火灾逃生安全难题,冯守中教授建立了基于蓄能发光诱导效应的火灾动态疏散救援技术,有效提升火灾时人员疏散逃生效率;开发了基于负离子净化的低功率高释放量抑烟霾空气净化器,保障人员安全逃生空间;提出了常压细水雾消防体系,利用细水雾喷淋系统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及时灭火并隔烟隔热,提高隧道火灾时的安全保障率。
  针对常规的软土地基处理破坏湿地环境、排碳量高和为消纳大宗固废,达到环保、低碳、循环经济的导向目标,冯守中教授对公路软基低碳环保处治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公路软基低碳环保处治关键技术创新理论与应用示范,发明了土工织物散体桩、土工布轻质活性材料桩、深厚软土浅层地基处理方法及加固装置等系列软基处理技术,提出了湿地软基处理应以不破坏软土层中孔隙水连通性为原则的理论与工法,成功解决了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湿地,且满足道路承载力和沉降要求的软基处理领域的国际瓶颈难题,此技术成果经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评价“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分别获国际发明协会及英国发明家协会发明双金奖、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该技术被交通运输部列为科技推广目录,极大地推动了公路环保型地基处理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以教育家精神培育栋梁之材
  科技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只有千方百计培育人才,科技事业才能活水涌流、基业长青。
  培育具有创新特质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是冯守中任教的初心。他先后担任同济大学和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2024年,又受聘担任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他对于人才、科学、技术、产业的关系比一般学校老师有更深刻和独到地认识,他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生需要什么知识。他希望科研成果不仅对实践生产有作用,也对人才培养有作用。任教期间,他将先进的科研技术和人才培养理念带到大学里来,在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前提下他还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他的指导下,一批批具有集智创新、协同攻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广大优秀学生走入社会,走向成功,迅速成长为“留得住、用得好”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为推动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他推动成立中国智慧基础设施协同创新平台,多次组织召开中俄科学家科技论坛,招才引智,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和广泛开展科普讲座,推动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
  天时人事日相催,江河奔腾又一年。冯守中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始终躬耕道路交通技术创新与工程建设一线,践行着一名工程师技术报国的坚定信仰。未来,他必将不负时代,勇攀高峰,为建设教育强国、交通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李好)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