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千年运河“活”起来,古韵宿州“火”出圈
文章字数:3890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
宿州博物馆内的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剖面。
宿州博物馆“汴水咽喉”展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花石纲遗址。
宿州市组织学生赴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一条古老的水道,穿越千年的时光,在皖北大地静静流淌。它曾是隋唐帝国的漕运动脉,见证过“舳舻相继、帆影蔽空”的漕运盛景;如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宿州这片热土上,正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诉说着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的动人故事。大运河(宿州段),这颗镶嵌在通济渠上的璀璨明珠,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当代实践,谱写着一曲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华美乐章。
历史遗存:沉睡地下的辉煌与流淌千年的“活化石”
大运河(宿州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通济渠开凿,宿州的命运便与这条人工水道紧密相连。全长141.5公里的运河宿州段,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流经埇桥区、灵璧县、泗县三地,滋养着沿岸14个乡镇。
历史的变迁使得其中94.5公里的河道遗址深埋于现代城市和田野之下,等待着考古工作者去唤醒尘封的记忆。然而,在泗县境内,仍有47公里的有水河道,如同时间的隧道,连接着古今。这其中,包括28公里的运河故道,以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5.8公里精华段。泗县段运河故道西起唐河交叉点,横穿泗城后向东北至濉河,其河道走向、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隋唐时期的原真风貌,尤为可贵的是,它至今仍发挥着灌溉、分洪等水利功能,被专家学者和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大运河的“活化石”。2014年6月22日,当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传来,泗县段这段流淌了千年的水道,更是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与认可,成为宿州乃至安徽闪亮的文化名片。
保护传承:守护文明印记,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馈赠,宿州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展开了一场系统而深入的文化寻根、保护与复兴之旅。
深研文脉,夯实学术根基。文化传承,研究先行。宿州市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的学术挖掘与理论支撑。2023年至2024年间,一系列高规格的学术会议相继在宿州举办:“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最新成果暨大运河考古保护与利用研讨会”“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与税收历史研讨会”“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安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学术研讨会”……百余位省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为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学理依据。
宿州市博物馆作为研究重镇,不仅牵头撰写了《安徽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书稿,并积极申报省级课题,更精心实施了“汴水咽喉”展览提升项目。该项目巧妙融合内容的丰富性与展示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技术化,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隋唐大运河开凿的艰辛、漕运的繁荣以及宿州因河而兴的建置发展史,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宿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和支持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近年来,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歌曲《汴水流经美宿州》《亲亲的汴河》旋律优美,传唱着对母亲河的深情;舞蹈《水韵莲鼓》舞姿曼妙,展现着水韵风情;鼓词《诗人盛赞大运河》、琴书《运河儿女》曲韵悠扬,讲述着运河边的故事。戏曲创作更是硕果累累,《虹县令》《虹桥情》等六部作品接连推出,其中《三救驾》成功入选2025年度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展现了宿州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与创新能力。
强化保护,筑牢遗产根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承利用的前提。宿州市扎实推进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提升、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一期)等重点工程,不断完善遗产保护的基础设施。考古工作是揭开历史面纱的关键。随着《宿州西关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和《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完成,以及大运河宿州段考古成果展的举办,17次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得以系统梳理和公之于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凤山大道运河遗址发掘项目,它成功入选2020—2021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创新性地将长达54米、高4米的河道剖面分段揭取,移至宿州市博物馆进行科学保护和精细展示。这面目前全国长度最长、时代跨度最大的运河遗址剖面,如同一本打开的立体的史书,直观地向公众揭示了运河地层堆积的秘密和历代漕运的痕迹,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基因。成功承办2021年、2023年两届中国(宿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更是搭建了全国性非遗交流展示的平台,彰显了宿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文旅融合,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旅融合是重要路径。宿州市连续六届参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精心搭建城市专题展区,向海内外宾客展示宿州独特的运河文化旅游资源。
研学旅游方兴未艾。开发了《跟着课本游安徽——探寻运河文化研学之旅》《汴水长情:千年运河梦·万众治水情》等大运河主题研学课程,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融为一体。“寻味宿州·非遗之旅”线路,以运河活态遗址展示为主线,成功入选安徽省非遗主题十大旅游精品线路。指导泗县编印全域旅游手绘地图,巧妙将大运河节点与全县旅游资源串联成线,方便游客按图索骥。
特色文体活动精彩纷呈。“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大运河全国公路自行车赛等活动的举办,既倡导了健康生活方式,又提升了大运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升级。招引落地的泗县蟠龙山新濉河文旅项目(总投资8亿元)入选省百个重点项目,目前正稳步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将为宿州运河文旅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参与:民间力量汇聚,共绘运河画卷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不仅是政府的工作,更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和广泛参与。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会长刘欣华的带领下,研究会活跃在运河文化研究推广的一线。
他们多次组织会员深入运河遗址现场调研,从世界文化遗产点泗县活态运河,到灵璧娄庄镇北宋花石纲遗址,再到八千年前的小山口、古台寺遗址,以及各大博物馆和考古现场,直观的历史场景深化了会员认知,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研究会在文化遗址打造上也别出心裁,主导建设的埇桥区北杨寨隋炀帝行宫纪念碑,已成为网红打卡地,让沉睡的历史以新的形式走进公众视野。
学术研究是研究会的立身之本。累计撰写的16篇学术论文,涵盖大运河与灵璧石、剪纸、中医、书画、美食、经济、科技等多元维度,为运河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宿州案例。通过召开“大运河与经济发展”“大运河与美食文化”等专题研讨会,成立大运河书画院、禅舞学院,他们多维度深化运河文化研究。积极与高校、文保机构合作,邀请知名学者如钱汉东等来宿考察,深度参与白居易课题研究,成功确认了白居易在宿州的多处生活足迹,丰富了地方名人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关联。
学术研究的活力,最终要服务于当代的文化实践与社会认知。为深入挖掘灵璧石与大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发展。2025年5月28日,一场由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宿州市观赏石协会、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以“石运千年——灵璧石与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交融与现代传承”为主题的活动在宿州学院举行。研讨会汇聚了来自高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他们齐聚一堂,从历史、艺术、经济、漕运等多重角度,共同探讨作为“天下第一石”的灵璧石如何借助大运河的漕运网络走向全国、融入古代文人生活与审美体系,以及这两大文化瑰宝在当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研究会还积极建言献策,刘欣华会长撰写的《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的建议》等提案获市政府高度重视。他们借助“企业家文化沙龙”等平台,推动文化研究转化为发展动能。驻会会长赵汗青、顾问赵彦志等在北京等地举办的“大运河图书文化阅读行”活动中进行全国直播讲座,解读运河文化与白居易、宿州的渊源,引发广泛关注。开展的“大运河文化进校园”“非遗传承体验”、重阳节运河遗址考察等活动,让运河文化在青少年和市民心中生根发芽。
创新实践:场馆赋能研学,深化教育功能
宿州市的博物馆和景区,在运河文化传播和教育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宿州市博物馆,充分利用其拥有的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剖面这一独特资源,结合升级后的“汴水咽喉”展厅,系统展示通济渠的历史变迁与宿州段的重要地位。它特别注重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功能,重点接待千亩园小学、港利小学、第十二小学等院校团体,通过遗址观摩、文物解读,引导学生读懂宿州“因河而兴”的发展脉络。创新推出的“小小鲁班巧搭虹桥”等研学实践课程,将古代榫卯工艺与宿州“埇桥”文化巧妙结合,实现了“参观+体验”的深度研学模式。2025年初以来,已接待研学团体超100批次,总人数达5万余人次,社会效益显著。
宿州市新汴河景区(汴河博物馆),则围绕“弘扬运河文化、深化教育功能”,依托新汴河生态及历史文化资源,研发了《汴水长情:千年运河梦·万众治水情》系列研学课程。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们打造了《汴水霓裳·梦回大宋宿州上元》《忆苦思甜饭》《战天斗地·众志成城开挖新汴河》等原创剧目,构建了历史教育与当代精神培育深度融合的研学模式,年均接待研学团体达5万人次,成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宿州文脉,绵延不绝。从沉睡地下的遗址到流淌千年的活水,从学术书斋的研究到街头巷尾的传唱,从文物本体的保护到文旅产业的勃兴,大运河(宿州段)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条古老的运河,正承载着历史的荣光与时代的使命,在皖北大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向着未来,浩荡前行。
(全媒体记者 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