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躬耕教坛育桃李 笃行科研筑“材”基
——记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杨军
文章字数:1526
    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杨军。


  在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舞台上,一位青年教师正以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担当,书写着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篇章。他,就是2019年入职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副教授杨军。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杨军,在六年多的执教生涯里,将青春的汗水挥洒于三尺讲台与方寸实验室,完美诠释了“勇于开拓、为‘材’育才”的师者风范与学者担当。
  以匠心守初心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军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这份信念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他先后承担了《材料科学基础A》《土木工程材料A》《材料计算与模拟》等专业核心课程。在这些知识密度高、内容略显枯燥的课程面前,杨军展现出了非凡的教学智慧。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堂课都精心雕琢。他提前研读教材,反复推敲,思考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图像与动画,如何从专业背景出发,层层推导出课本上既定的结论,如何引入鲜活的工程案例,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他的课堂,从不满足于知识的单向灌输。他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他更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他乐于与学生交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课堂上是严师,课后是益友。他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高效地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他的座右铭。这份“范”,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在实验室里,他与研究生们深入交流,耐心细致地指导他们改进实验方案,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在他的引领下,研究生团队勇于挑战,追求卓越,最终在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金奖,用沉甸甸的荣誉印证了杨军育人工作的卓越成效。
  以实践求真知
  做服务行业的探索者

  科研是高校教师另一项重要的使命。杨军的科研之路,深深烙印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鲜明特色。在武汉理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便频繁参与各类工程项目,深入一线进行应用技术研究。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必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现真问题,才能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切实挑战。”
  因此,他将教学、科研与工程应用三者融合,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混凝土材料微结构研究及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在混凝土纳微观结构实验与模拟表征、防辐射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等前沿领域深耕不辍,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截至目前,他已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Engineering》《Applied SurfaceScience》及《建筑材料学报》等国内外标志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项目等纵向课题10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级及企业委托课题1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这一连串扎实的成果,是他科研路上笃行不怠的最好证明。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将科研反哺教学视为己任。他会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前沿的行业动态融入课堂教学,用真实的科研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他积极引导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研相长”的模式,他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杨军以其不懈的职业追求、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形象。他将知识融入生活,激发学生的热情;他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他们成长。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青年托举人才的活力与潜力,更看到了安徽建筑大学未来发展的希望。前行路上,他将继续以材料为基,以育才为志,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不凡的教育与科研乐章。
  (全媒体记者许鸿儒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