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促增收,山村庭院有乾坤
文章字数:815
此时的皖南山村,处处风景如画。沿着旌德县庙首镇的村道漫步,只见家家户户的庭院前后、屋旁路边,柿子树错落分布,橙红的果实缀满枝头,在阳光的映照下愈发鲜亮。走近去闻,阵阵果香伴着暖意弥漫开来,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我家这柿子树有些年头了,一来是这果子好看,红彤彤地挂在树上,看着就喜庆;二来‘柿’和‘事’同音,盼着日子能事事如意。”11月4日,庙首镇练山村村民汪水根坐在庭院石凳上,手持小刀给柿子削皮。
门前空地上,十几张竹筛整齐排开,削好的柿子一个个码在上面。“做柿饼得细致,晒得均匀才甜。”汪水根说,“除了柿饼,院里还晒着菜心、红薯粉,都是自家种的,吃得放心,多的拿到镇上菜市场售卖,也是一笔额外收入。”
“春茶金贵,一斤鲜叶能卖好几十元,这两亩地一年能采两三批茶,算下来能有8000多元收入。”庙首镇祥云村村民吴希发指着屋后茶园笑意满满。这片曾荒草丛生的两亩空地,如今遍植翠绿茶树。每年清明前后,他和老伴儿清晨就到茶园采茶,鲜叶送到村里合作社加工后卖给镇里茶店,“钱来得踏实,不用离家奔波,还能守着家,比啥都强。”
在庙首镇,这样的“庭院致富经”不止柿子和茶叶。里仁村村民鲍建生家的3亩庭院青菜已进入盛产期,预计年创收2万多元;祥云村的瑞祥农业将庭院小作坊做成了大产业,用本地猴魁茶和旌德大米制作的绿茶锅巴获得国家专利,并带动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以前这些空地要么荒着,要么堆些杂物,现在变成了‘聚宝盆’。”庙首镇党委委员陶国强介绍,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村民们不离家、有钱挣,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变成了“致富园”。目前全镇已有70余户村民通过庭院经济实现增收。
“一村一特色、一户一亮点,才能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挣到钱。”陶国强表示,将立足各村特色,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导“庭院经济”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让更多村民在守护家园美景的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甜蜜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微动力”。 (张敬波李晗)
“我家这柿子树有些年头了,一来是这果子好看,红彤彤地挂在树上,看着就喜庆;二来‘柿’和‘事’同音,盼着日子能事事如意。”11月4日,庙首镇练山村村民汪水根坐在庭院石凳上,手持小刀给柿子削皮。
门前空地上,十几张竹筛整齐排开,削好的柿子一个个码在上面。“做柿饼得细致,晒得均匀才甜。”汪水根说,“除了柿饼,院里还晒着菜心、红薯粉,都是自家种的,吃得放心,多的拿到镇上菜市场售卖,也是一笔额外收入。”
“春茶金贵,一斤鲜叶能卖好几十元,这两亩地一年能采两三批茶,算下来能有8000多元收入。”庙首镇祥云村村民吴希发指着屋后茶园笑意满满。这片曾荒草丛生的两亩空地,如今遍植翠绿茶树。每年清明前后,他和老伴儿清晨就到茶园采茶,鲜叶送到村里合作社加工后卖给镇里茶店,“钱来得踏实,不用离家奔波,还能守着家,比啥都强。”
在庙首镇,这样的“庭院致富经”不止柿子和茶叶。里仁村村民鲍建生家的3亩庭院青菜已进入盛产期,预计年创收2万多元;祥云村的瑞祥农业将庭院小作坊做成了大产业,用本地猴魁茶和旌德大米制作的绿茶锅巴获得国家专利,并带动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以前这些空地要么荒着,要么堆些杂物,现在变成了‘聚宝盆’。”庙首镇党委委员陶国强介绍,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村民们不离家、有钱挣,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变成了“致富园”。目前全镇已有70余户村民通过庭院经济实现增收。
“一村一特色、一户一亮点,才能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挣到钱。”陶国强表示,将立足各村特色,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导“庭院经济”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让更多村民在守护家园美景的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甜蜜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微动力”。 (张敬波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