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冯守中:让道路发光,为安全赋能的“低碳先锋”
文章字数:1670
  在千万车主日复一日穿越公路隧道时,很少会有人注意到灯光背后隐藏的科学与安全秘密。而有一位科学家,却将二十多年光阴倾注于这明暗之间——他不仅要让隧道更亮、更安全,还要让能耗更低、更低碳。他就是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冯守中。
  科技创新让道路“自己发光”
  “我国公路隧道事故率曾高达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十倍,照明能耗更是惊人,每年仅因隧道照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就达1200万吨。”冯守中告诉记者。面对这一行业痛点,冯守中带领团队创建了公路隧道多维光环境照明理论与自适应调控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隧道照明模式。这项技术不仅消除了隧道进出口的“黑洞”“白洞”现象,还能实时保障安全停车视距,使高等级公路隧道照明节能≥55%,低等级公路隧道甚至可以实现照明零能耗。
  冯守中团队首创的改性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能在白天吸收光能,夜晚持续发光,同时还具有释放负氧离子的环保特性。他们研发的多功能蓄能发光涂料和全光谱长寿命面光源灯具,不仅使隧道内负氧离子浓度达到≥1000个/cm3,照明增光增亮率≥25%,还让驾驶者的视认距离提升35米以上。“这35米的意义非同小可,它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冯守中表示。
  近年来,冯守中的技术成果先后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交通运输行业智慧低碳技术推荐目录,已被推广应用于我国22省市1000余座公路隧道,产生经济效益49.36亿元,并且示范引领了公路隧道照明节能降碳与安全品质提升的技术发展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突破软基处理环保难题
  冯守中的创新不止于隧道照明。针对公路软基处理中的环保问题,他研发了土工合成材料散体桩、土工合成材料轻质活性材料桩和深厚软基浅层处理联合深层排水固结方法,揭示了低碳环保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建立了建筑固废与低碳胶凝材料在土工合成材料桩中的应用技术体系。
  “与传统技术相比,我们的方法使沉降量降低30%~60%,承载力提高40%~300%,排碳量降低50%~95%,整体造价降低40%以上。”冯守中介绍道。2015年,相关技术成果被交通运输部列为科技推广目录,成功应用于安徽泗许、徐明等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工程,并推广应用于河北、内蒙古等软弱地基处理工程,共节约工程造价19.72亿元,直接经济效益6.52亿元,降低碳排放量近100万吨、消纳建筑固废超300万立方米,保证了路域生态平衡,为环保低碳型公路软基处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对实现低碳和环保公路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作为一名科学家,冯守中深谙技术创新必须与产业融合的道理。他利用公路隧道多维光环境照明技术成果,斥资2亿元创建了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动该公司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先后获批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公路低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更被交通运输部与科技部联合认定为安徽省唯一的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
  作为滁州市引才大使,冯守中积极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仅2023年,他就在滁州组织了两场超过200人的中俄科技界高层次学术论坛,引进3位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到滁州市企业工作。
  同时,他还积极响应“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号召,作为中国公路学会聘任的科普传播专家,在大中小学及交通行业开展科普教育活动300余场次,科普受众已超过50万人次。
  坚守初心践行工匠精神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多重身份的背后是冯守中始终如一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他主持了50余项省部级交通科研项目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际发明金奖3项、国际隧道协会技术产品创新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3项,出版专著2部,编制行业及团体标准16部。
  面对诸多荣誉,冯守中表示:“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中国的道路更安全、更低碳、更智能。每当想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在守护着千千万万行车人的安全,我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未来,冯守中将继续带领团队聚焦交通领域低碳与安全技术创新,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中国的道路不仅通向远方,更通向绿色、安全的未来。
  (全媒体记者 许鸿儒 黄文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