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杨续来:逐梦“锂”想 破解行业难题
文章字数:1882
2010年,一位刚从中国科技大学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联培毕业回国的博士,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选择。他放弃了高校的师资博后机会,毅然投身当时刚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加入成立仅四年的国轩高科。他就是杨续来,如今的合肥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博导,安徽省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十五载春秋过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呈现燎原之势,而杨续来也完成了从动力电池技术专家到产业科研领军人物的蜕变。
中美联培开拓视野 产业前沿找准方向
回顾求学岁月,杨续来认为中美联培的博士经历对他影响深远。“这段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看到美国高校在全球聚智,更让我明白对人才重视与包容的重要性。”在美国的学习让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而中国科大的培养则让他深刻理解了国家能源安全与能源独立的重要性。
正是这种双重经历,让他在2010年博士毕业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巨大潜力。“当时全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起步,合肥是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城市,让我看到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光明前景。”
在国轩高科的近十年间,杨续来在前辈的带领和指导下快速成长,也逐渐发现了行业深层次问题。“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是个技术密集型的精细活,对人员的经验、设备的精度和车间的环境有较强的敏感性。”那时锂电行业存在一些电池故障“查无明确原因”的困境,这类问题甚至被不少从业者归为难以破解的“玄学问题”,这样的行业问题让他陷入了深思。
从企业到高校:探究产业“玄学问题”
2019年12月,杨续来做出了一个转折性的决定——入职应用型高校合肥大学。这意味着他从企业研发一线转向了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
“在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我认为需要沉下心去研究并尝试解决那些产业里的‘玄学问题’。”杨续来解释这一转变的初衷。
这些“玄学问题”正是他科研团队主攻的关键技术“卡点”。
在锂电设备国产化方面,他的团队联合深圳曼恩斯特共同攻关锂离子电池涂布模头技术,改善了涂布模头的耐磨和耐腐蚀特性,提高了涂布精度和使用寿命,显著推进了国产模头在进口替代中的占比。
在电池制造环境管控方面,他们明确了水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程度,初步解释了行业里长期存在的电池产气“玄学问题”。
在电池一致性评估难题上,团队提出了基于原位电化学阻抗谱检测的一致性评价技术,为梯次利用电池的快速评估、快速成组提供了创新方案,相关成果已提交中美两国发明专利申请。
此外,在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需要的高比能电池前沿技术领域,他们在超薄高韧性锂金属和固态电解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突破。
为安徽新能源产业高地贡献智慧
作为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起草专家,杨续来对安徽打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高地有着深刻见解。“首先,聚焦产业,精力和财力都是有限的,要保持战略定力,在选定的领域深耕,引入耐心资本并坚持长期投入,避免被短期利益诱惑而频繁切换赛道。”他一语中的。在人才策略上,他提出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绘制“引才图谱”明确产业人才缺口,动态掌握技术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信息差”,形成战略主导产业人才目标清单。
作为安徽省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正带领大家在“高安全、高比能、长寿命、低成本、易回收、低碳化”的电池共性需求领域开展研究,同时致力于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
“我们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推行‘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双轨指导,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选题、工程实践指导全流程,确保课题源于产业痛点。”杨续来介绍。截至2025年7月,他亲自培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已有9人,都在行业知名公司任职,并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梦想与未来:一百门生、一百企业、一百亿产值
展望未来,杨续来有着清晰的目标和梦想。
“第一,我计划亲自指导和合作指导100名研究生顺利毕业。按每年亲自指导3名计算,我相信可以完成这一目标。”作为导师,他视人才培养为重要使命。
“第二,希望团队技术能服务100家企业,在产业痛点和难点上下功夫,获得产业认可。”他注重科研的实用价值。
“第三,期待成果转化实现100亿元以上的产值。目前国科能源作为我们成果转化的第一家单位,未来充满期待。”他对研究成果的市场潜力信心满满。
从解决电池产业的“玄学问题”到培养行业未来人才,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服务,杨续来正以扎实的步伐,践行着他对于中国新能源事业的承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立足国家需求、瞄准产业痛点、培养未来人才的使命担当。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杨续来和他的团队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为中国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书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全媒体记者 许鸿儒 黄文静)
十五载春秋过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呈现燎原之势,而杨续来也完成了从动力电池技术专家到产业科研领军人物的蜕变。
中美联培开拓视野 产业前沿找准方向
回顾求学岁月,杨续来认为中美联培的博士经历对他影响深远。“这段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看到美国高校在全球聚智,更让我明白对人才重视与包容的重要性。”在美国的学习让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而中国科大的培养则让他深刻理解了国家能源安全与能源独立的重要性。
正是这种双重经历,让他在2010年博士毕业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巨大潜力。“当时全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起步,合肥是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城市,让我看到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光明前景。”
在国轩高科的近十年间,杨续来在前辈的带领和指导下快速成长,也逐渐发现了行业深层次问题。“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是个技术密集型的精细活,对人员的经验、设备的精度和车间的环境有较强的敏感性。”那时锂电行业存在一些电池故障“查无明确原因”的困境,这类问题甚至被不少从业者归为难以破解的“玄学问题”,这样的行业问题让他陷入了深思。
从企业到高校:探究产业“玄学问题”
2019年12月,杨续来做出了一个转折性的决定——入职应用型高校合肥大学。这意味着他从企业研发一线转向了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
“在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我认为需要沉下心去研究并尝试解决那些产业里的‘玄学问题’。”杨续来解释这一转变的初衷。
这些“玄学问题”正是他科研团队主攻的关键技术“卡点”。
在锂电设备国产化方面,他的团队联合深圳曼恩斯特共同攻关锂离子电池涂布模头技术,改善了涂布模头的耐磨和耐腐蚀特性,提高了涂布精度和使用寿命,显著推进了国产模头在进口替代中的占比。
在电池制造环境管控方面,他们明确了水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程度,初步解释了行业里长期存在的电池产气“玄学问题”。
在电池一致性评估难题上,团队提出了基于原位电化学阻抗谱检测的一致性评价技术,为梯次利用电池的快速评估、快速成组提供了创新方案,相关成果已提交中美两国发明专利申请。
此外,在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需要的高比能电池前沿技术领域,他们在超薄高韧性锂金属和固态电解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突破。
为安徽新能源产业高地贡献智慧
作为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起草专家,杨续来对安徽打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高地有着深刻见解。“首先,聚焦产业,精力和财力都是有限的,要保持战略定力,在选定的领域深耕,引入耐心资本并坚持长期投入,避免被短期利益诱惑而频繁切换赛道。”他一语中的。在人才策略上,他提出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绘制“引才图谱”明确产业人才缺口,动态掌握技术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信息差”,形成战略主导产业人才目标清单。
作为安徽省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正带领大家在“高安全、高比能、长寿命、低成本、易回收、低碳化”的电池共性需求领域开展研究,同时致力于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
“我们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推行‘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双轨指导,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选题、工程实践指导全流程,确保课题源于产业痛点。”杨续来介绍。截至2025年7月,他亲自培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已有9人,都在行业知名公司任职,并获得用人单位好评。
梦想与未来:一百门生、一百企业、一百亿产值
展望未来,杨续来有着清晰的目标和梦想。
“第一,我计划亲自指导和合作指导100名研究生顺利毕业。按每年亲自指导3名计算,我相信可以完成这一目标。”作为导师,他视人才培养为重要使命。
“第二,希望团队技术能服务100家企业,在产业痛点和难点上下功夫,获得产业认可。”他注重科研的实用价值。
“第三,期待成果转化实现100亿元以上的产值。目前国科能源作为我们成果转化的第一家单位,未来充满期待。”他对研究成果的市场潜力信心满满。
从解决电池产业的“玄学问题”到培养行业未来人才,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服务,杨续来正以扎实的步伐,践行着他对于中国新能源事业的承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立足国家需求、瞄准产业痛点、培养未来人才的使命担当。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杨续来和他的团队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为中国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书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全媒体记者 许鸿儒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