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挑战与应对
张仲比
文章字数:191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新增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78.0%。其中新增网民中青少年占比49.0%,50岁以上群体合计占36.0%,而短视频应用成为37.3%网民首次触网方式。短视频因其资源海量化、内容个性化以及社交属性强等特点,成为年轻人最常接触的媒介形态,且其以直观、生动、互动性强的特质,开始悄然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和校园生活。短视频的融入打破了传统讲授模式的单一感,让价值理念可以以更贴近学生兴趣的方式呈现,为教师搭建起了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新平台。然而,这种创新路径也面临着不少现实考验,一则,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容易稀释主流价值的传播力度;二则,教育与娱乐之间的边界模糊,如何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保持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厚度,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基于此,要想真正发挥短视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高校在内容策划、平台建设、传播机制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既善于借助媒介优势,又能守住育人底线,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下更具时代感与感染力。
   一、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短视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效传递性。相比以往思政课堂的教师讲授,它可以将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借助图像、声音和情境化表演等多维度形式加以展现,让抽象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命题具象化、故事化,让学生在滑动屏幕的片刻中,就能接触到生动直观的教育信息,此外,短视频本身所具有的娱乐化特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亲近感。将思政课本中的知识理论与时下流行的音乐、网络热梗、影像作品结合,能让思想教育摆脱刻板与沉闷,获得更具感染力的呈现,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知识理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记忆更深刻,也更容易使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短视频还可以打破高校思政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短视频展开讨论,教学场景因而延展到宿舍、食堂、图书馆,甚至是地铁车厢,实现从“固定时间传授”向“随时随地浸润”的转变。短视频的广覆盖与强渗透,为思政价值观的持续灌输和潜移默化提供了新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短视频具备极强的互动性,将短视频融入思政教学,学生可以利用短视频点赞、评论、转发和二次创作等功能参与思政教学,甚至学生也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短视频的共同生产者,让价值理念在短视频的交流碰撞中“发扬光大”。
   二、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尽管短视频为高校思政教育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短视频更加倾向于“快餐化”传播,视频内容简洁且直观,却容易导致价值表达的碎片化,导致学生只能接触到浅表信息,不能形成全面认知。与此同时,平台算法的推送机制也会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隐患,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教育类内容可能被娱乐化、消费化的视频淹没,即便高校努力制作优质思政短视频,也未必能有效进入学生的日常信息流。长此以往,教育信息可能被边缘化,影响传播实效。
   三、应对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挑战的优化策略
  要想让短视频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高校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高校要在保持短视频形式灵活生动的同时,注重思政课程中核心价值的系统性表达。为此,高校可以通过系列化的短视频组合,将一个宏大的理论主题拆解为多个小切口,以“短而连贯”的方式形成整体逻辑框架,既符合短视频的传播节奏,又能保证思想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强化话语方式创新,教师可以尝试更多引入叙事化手法和情境化表演。例如,借助校园真实案例、社会热点事件或历史人物故事,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风格进行再现,避免生硬灌输,让学生在故事体验中自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同时,高校也可以主动与主流短视频平台开展合作,争取在算法推荐、内容展示等方面获得支持,并建设校内自有传播渠道,打造官方账号矩阵,使教育类短视频能够在校内外形成互补,提高思政教育类短视频在学生群体中的可见度与权威性。
  此外,高校可以加强师资队伍与技术团队的协同。思政教师可以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专业团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将教育内容与影像技术相结合,形成跨学科合作,打造高质量的短视频生产机制,让思政系列短视频的思想深度与视觉表现力相互匹配。与此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创,高校可以开设短视频创作比赛或课程项目,让学生以自身视角解读思政主题制作短视频,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和认同感,还能产出更多贴近同龄人语言和兴趣的内容,真正实现教育的双向互动。当然最重要的是,高校还要逐步完善价值引导与监管机制,对作品进行价值把关,保障短视频思政教育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防止被娱乐化倾向过度稀释。
  作者系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助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