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六对接、六协同、1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文章字数:4588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我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形成的“六对接、六协同、1模式”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研究构建“六个对接”育人策略,建立“政-岗-课-赛-证-创”六维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施“3+1”进阶式培养模式,形成极具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表明,该成果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院校中产生示范效应,为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成果背景与简介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提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办学思路转到真正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文件指出,要将落实推进需求传导式的育人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加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把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摆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
广东理工学院作为工科主导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秉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系统分析生源结构特征,全面贯彻成果导向教育 理 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针对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人才规格定位模糊、就业质量亟待提升、育人特色不鲜明等核心问题,学校系统推进产出导向教育模式,以培养契合行业企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六对接”人才培养策略: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链布局,培养目标对接行业人才需求,培养规格对接岗位胜任力模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管理流程,考核评价对接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指标。建立“政-岗-课-赛-证-创”六维协同育人机制:横向协同学校顶层施策,纵向贯穿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全过程,实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竞赛促进教学相长,以职业资格认证检验学习成效,以专创融合培育创新能力,以课程思政贯穿育人全周期。实施“3+1”进阶式培养模式:前三年进行校本教育,在第四年企业综合实习阶段,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实践项目课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企业浸润式培养,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生产环境与管理流程,为实习就业转化及职业角色快速适应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闭环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育人体系。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与方法
国家“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深化产教融合要求,区域产业发展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关数据表明,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3.6%,岗位能力标准更新周期缩短至2.1年,本校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平均达5.8个月,专业对口率仅为76.3%。传统培养模式存在OBE理念落实表层化、质量保障体系不闭环、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结构性矛盾。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培养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等共性问题,既是现实困境和瓶颈,也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诉求。为此,本成果提出以下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与方法:
(一)破解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人才规格定位模糊问题。通过“六对接”策略确保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指标;
(二)突破育人特色不鲜明、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教学质量不高问题。通过“政-岗-课-赛-证-创”六维育人机制,整合多方资源,畅通学校育人政策层面、专业建设层面、课程教学实施层面,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育人体系;
(三)改善毕业生就业质量与职业适应性不足问题。依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3+1”进阶式培养模式,强化实习实践与岗位转化衔接机制。
三、主要研究内容
(一)基于OBE理论框架构建“六对接”培养策略,确立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为精准对接行业用人需求,我校构建三级联动调研机制:校级领导班子统筹战略规划、院系中层干部实施专业对接、学科骨干教师开展岗位分析。同步组建由高等教育专家与企业管理者构成的专业论证指导委员会,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迭代与课程体系重构工作。通过系统化实施岗位标准映射课程体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需求传导机制,截至2024年12月已完成3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和1455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优化升级,形成包含知识结构、能力矩阵、符合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三维能力指标体系。
(二)建构“六维协同”育人体系,实现教育要素的系统化整合。1.构建矩阵式组织架构:设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企业综合实习领导小组等6个校级专项机构,同步组建专业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145个,形成“顶层设计-中层协调-基层执行”的三级管理体系。通过定期召开六维协同推进会,实现政策传导、资源调配、质量监控的横向贯通;2.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制定《校企协同育人“3+1”实施方案》等14项专项制度,覆盖校企协同、课程建设、竞赛认证等育人维度。通过实施大规模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改革等,重点推进“五融合”改革,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考核改革,落实岗位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技能竞赛嵌入教学过程、职业认证对接课程考核、双创训练贯通实践环节、课程思政浸润专业教育;3.强化资源保障机制:仅2023年投入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12935.23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2.10亿元,重点支持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教学成果培育、学科竞赛提升等项目,生均实践经费逐年增加,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
(三)创新实施“3+1”进阶式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闭环。针对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瓶颈问题,自2019年起推行“3+1”进阶式培养模式,前三年侧重理论体系构建与基础能力培养,第四年实施“实践项目课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企业浸润式培养:1.搭建数字化实践管理平台:集成校友邦实习管理系统、学堂云在线教学平台、维普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及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平台,实现实习过程动态监控、在线课程精准推送、毕业设计质量追溯、课程学分认定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2.开发企业实践课程资源库:校企协同建设涵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的173门企业综合实习项目课程,形成“岗位任务-课程模块-能力要素”映射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3.完善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教师驻企指导制度,构建“校领导访企拓岗-院系对接基地-导师驻点指导-学生实习反馈”的四级联动体系。目前已与700多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实习基地654个,23-24学年共接纳学生9134人次,促使实习转就业率提升,确保产教融合质量。
四、成果创新点
(一)彰显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领育人机制改革。基于办学定位与生源结构特征,学校通过企业走访与岗位调研开展“六个对接”实证研究,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OBE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机制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方针,又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通过“理论-实践”双向互构模式,系统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的育人机制改革,在教学实践与理论创新层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二)六维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促进内涵建设显成效。学校通过制度改革创新,构建“政-岗-课-赛-证-创”六维协同育人体系,完善组织架构与制度保障,强化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机制。通过加大资源投入、深化教改实践,建立自上而下的综合改革推进机制,显著提升了学校内涵建设成效。在教师层面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形成示范效应;在学生层面有效促进知识内化、能力发展与品格养成,显著提升课程满意度与专业学习投入度。
(三)“3+1”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质量提升路径。学校实施特色鲜明的“3+1”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通过“五融合”教学改革(岗课融合、赛教融合、证考融合、创训融合、课程思政融合)夯实专业基础;第四年依托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开展“三位一体”企业浸润式培养(实践项目课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深度认知行业生态,提前适应岗位要求。该模式构建“教学-实践-反馈”闭环机制,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提高雇主满意度,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实现了教育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与共赢。从学校维度,该体系有效落实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六个对接”原则: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需求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接、培养规格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框架对接、教学实施与生产管理流程对接、质量评价与职业素养要求对接,契合了行业企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配性。从学生发展维度,显著提升了职业适应性指标和就业竞争力系数,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提高雇主满意度。从企业参与维度,构建了人才储备库和定向培养通道。截至2024年12月,我校校企共建双创实践基地5个,与700余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训、实习基地654个,累计选派93名骨干教师驻企,校企联合开发企业综合实习项目课程173门,近三年毕业生最终学历达成率稳定在98%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优良率达90.18%,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体系的满意度达97.35%。
(二)学校内涵建设显成效,提升综合办学实力。通过该体系的“政-岗-课-赛-证-创”六维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内涵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建设方面,目前有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近年来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1项,获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立项28项(含国家级5项),省级优秀案例12个,学会类项目11项,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立项教研项目10项,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范式。课程建设方面,建成省级一流课程7门、校级一流课程126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797项。仅2024年知网收录发表论文642篇,其中核心论文32篇,授权发明专利21个,教师教科研产出方面有显著提升,内涵建设效果显著,学校在2025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63名(全省第9名)。
(三)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办学特色越显鲜明。通过本育人体系培养,学生发展指标显著提升。在学科竞赛方面,仅2024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达982人次,含获国家级奖项270人次,省部级奖项712人次。各类竞赛省部级以上获奖共计386项,含国家级107项,省部级279项;学生参加体育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71项,144人次、省部级奖项200项,385人次。在创新创业项目方面,近三年大创项目获省级及以上51项,校级305项,参加互联网+大赛获省级及以上88人次,双创大赛获省级及以上35人次。在职业技能认证方面,参与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人数仅2022届达3772人,通过3508人,在2023届毕业生中,升学123人,出国(境)深造42人。
六、经验反思
成果通过4年探索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人才规格定位模糊、就业质量亟待提升、育人特色不鲜明等关键问题。但在强化数字赋能的质量保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企业参与的动力机制、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新路径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要坚持需求导向的系统化设计,持续完善“政-岗-课-赛-证-创”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更具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课题项目:广东理工学院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产出导向,六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CGPY202423);广东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AD-DIE模型的民办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XGG2025151)。
作者系广东理工学院副教授
一、成果背景与简介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提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办学思路转到真正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文件指出,要将落实推进需求传导式的育人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加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把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摆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
广东理工学院作为工科主导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秉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系统分析生源结构特征,全面贯彻成果导向教育 理 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针对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人才规格定位模糊、就业质量亟待提升、育人特色不鲜明等核心问题,学校系统推进产出导向教育模式,以培养契合行业企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六对接”人才培养策略: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链布局,培养目标对接行业人才需求,培养规格对接岗位胜任力模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管理流程,考核评价对接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指标。建立“政-岗-课-赛-证-创”六维协同育人机制:横向协同学校顶层施策,纵向贯穿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全过程,实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竞赛促进教学相长,以职业资格认证检验学习成效,以专创融合培育创新能力,以课程思政贯穿育人全周期。实施“3+1”进阶式培养模式:前三年进行校本教育,在第四年企业综合实习阶段,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实践项目课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企业浸润式培养,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生产环境与管理流程,为实习就业转化及职业角色快速适应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闭环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育人体系。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与方法
国家“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深化产教融合要求,区域产业发展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关数据表明,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3.6%,岗位能力标准更新周期缩短至2.1年,本校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平均达5.8个月,专业对口率仅为76.3%。传统培养模式存在OBE理念落实表层化、质量保障体系不闭环、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结构性矛盾。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培养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等共性问题,既是现实困境和瓶颈,也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诉求。为此,本成果提出以下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与方法:
(一)破解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人才规格定位模糊问题。通过“六对接”策略确保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指标;
(二)突破育人特色不鲜明、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教学质量不高问题。通过“政-岗-课-赛-证-创”六维育人机制,整合多方资源,畅通学校育人政策层面、专业建设层面、课程教学实施层面,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育人体系;
(三)改善毕业生就业质量与职业适应性不足问题。依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3+1”进阶式培养模式,强化实习实践与岗位转化衔接机制。
三、主要研究内容
(一)基于OBE理论框架构建“六对接”培养策略,确立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为精准对接行业用人需求,我校构建三级联动调研机制:校级领导班子统筹战略规划、院系中层干部实施专业对接、学科骨干教师开展岗位分析。同步组建由高等教育专家与企业管理者构成的专业论证指导委员会,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迭代与课程体系重构工作。通过系统化实施岗位标准映射课程体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需求传导机制,截至2024年12月已完成3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和1455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优化升级,形成包含知识结构、能力矩阵、符合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三维能力指标体系。
(二)建构“六维协同”育人体系,实现教育要素的系统化整合。1.构建矩阵式组织架构:设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企业综合实习领导小组等6个校级专项机构,同步组建专业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145个,形成“顶层设计-中层协调-基层执行”的三级管理体系。通过定期召开六维协同推进会,实现政策传导、资源调配、质量监控的横向贯通;2.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制定《校企协同育人“3+1”实施方案》等14项专项制度,覆盖校企协同、课程建设、竞赛认证等育人维度。通过实施大规模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改革等,重点推进“五融合”改革,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考核改革,落实岗位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技能竞赛嵌入教学过程、职业认证对接课程考核、双创训练贯通实践环节、课程思政浸润专业教育;3.强化资源保障机制:仅2023年投入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12935.23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2.10亿元,重点支持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教学成果培育、学科竞赛提升等项目,生均实践经费逐年增加,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
(三)创新实施“3+1”进阶式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闭环。针对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瓶颈问题,自2019年起推行“3+1”进阶式培养模式,前三年侧重理论体系构建与基础能力培养,第四年实施“实践项目课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的企业浸润式培养:1.搭建数字化实践管理平台:集成校友邦实习管理系统、学堂云在线教学平台、维普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及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平台,实现实习过程动态监控、在线课程精准推送、毕业设计质量追溯、课程学分认定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2.开发企业实践课程资源库:校企协同建设涵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的173门企业综合实习项目课程,形成“岗位任务-课程模块-能力要素”映射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3.完善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教师驻企指导制度,构建“校领导访企拓岗-院系对接基地-导师驻点指导-学生实习反馈”的四级联动体系。目前已与700多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实习基地654个,23-24学年共接纳学生9134人次,促使实习转就业率提升,确保产教融合质量。
四、成果创新点
(一)彰显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领育人机制改革。基于办学定位与生源结构特征,学校通过企业走访与岗位调研开展“六个对接”实证研究,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OBE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机制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方针,又精准对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通过“理论-实践”双向互构模式,系统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的育人机制改革,在教学实践与理论创新层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二)六维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促进内涵建设显成效。学校通过制度改革创新,构建“政-岗-课-赛-证-创”六维协同育人体系,完善组织架构与制度保障,强化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机制。通过加大资源投入、深化教改实践,建立自上而下的综合改革推进机制,显著提升了学校内涵建设成效。在教师层面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形成示范效应;在学生层面有效促进知识内化、能力发展与品格养成,显著提升课程满意度与专业学习投入度。
(三)“3+1”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质量提升路径。学校实施特色鲜明的“3+1”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通过“五融合”教学改革(岗课融合、赛教融合、证考融合、创训融合、课程思政融合)夯实专业基础;第四年依托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开展“三位一体”企业浸润式培养(实践项目课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深度认知行业生态,提前适应岗位要求。该模式构建“教学-实践-反馈”闭环机制,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提高雇主满意度,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实现了教育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与共赢。从学校维度,该体系有效落实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六个对接”原则: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需求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趋势对接、培养规格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框架对接、教学实施与生产管理流程对接、质量评价与职业素养要求对接,契合了行业企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配性。从学生发展维度,显著提升了职业适应性指标和就业竞争力系数,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提高雇主满意度。从企业参与维度,构建了人才储备库和定向培养通道。截至2024年12月,我校校企共建双创实践基地5个,与700余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训、实习基地654个,累计选派93名骨干教师驻企,校企联合开发企业综合实习项目课程173门,近三年毕业生最终学历达成率稳定在98%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优良率达90.18%,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体系的满意度达97.35%。
(二)学校内涵建设显成效,提升综合办学实力。通过该体系的“政-岗-课-赛-证-创”六维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内涵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建设方面,目前有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近年来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1项,获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立项28项(含国家级5项),省级优秀案例12个,学会类项目11项,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立项教研项目10项,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范式。课程建设方面,建成省级一流课程7门、校级一流课程126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797项。仅2024年知网收录发表论文642篇,其中核心论文32篇,授权发明专利21个,教师教科研产出方面有显著提升,内涵建设效果显著,学校在2025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63名(全省第9名)。
(三)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办学特色越显鲜明。通过本育人体系培养,学生发展指标显著提升。在学科竞赛方面,仅2024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达982人次,含获国家级奖项270人次,省部级奖项712人次。各类竞赛省部级以上获奖共计386项,含国家级107项,省部级279项;学生参加体育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71项,144人次、省部级奖项200项,385人次。在创新创业项目方面,近三年大创项目获省级及以上51项,校级305项,参加互联网+大赛获省级及以上88人次,双创大赛获省级及以上35人次。在职业技能认证方面,参与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人数仅2022届达3772人,通过3508人,在2023届毕业生中,升学123人,出国(境)深造42人。
六、经验反思
成果通过4年探索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人才规格定位模糊、就业质量亟待提升、育人特色不鲜明等关键问题。但在强化数字赋能的质量保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企业参与的动力机制、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新路径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要坚持需求导向的系统化设计,持续完善“政-岗-课-赛-证-创”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更具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课题项目:广东理工学院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产出导向,六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CGPY202423);广东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AD-DIE模型的民办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XGG2025151)。
作者系广东理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