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重庆市失能老年人需求偏好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建议探析
赵庆华 肖明朝 杨惜琳 李姗
文章字数:5164
   摘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失能老人数量在持续攀升,其养老困境也日益突出。目前失能老人的主要照护者仍然是家庭成员,但家庭照护负担较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现象并不少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结合了居家养老的情感支持优势和社区与机构养老的专业优势,已经是我国养老的重要服务模式。重庆市作为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城市,也在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本研究通过文献综合法,梳理了失能老年人在安全保障、生活照护、医疗健康、文化娱乐与心理关怀、法律服务与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以及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设施人才短缺、服务整合不足、支付能力不适配等方面的困境,旨在提出关于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改进建议,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重庆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截至2024年,65岁及以上人口有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1];失能老人约3500 万,占老年人的 11.6%[2]。失能老人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目前失能老人的照护以家庭照护为主,但随着失能程度的加深,其对社会养老服务的依赖度与使用率显著上升[3],社区居家养老成为重要解决方案。该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结合社区与机构养老优势,可克服家庭服务能力弱化问题、弥补机构养老成本高的缺陷[4],契合我国国情。
  重庆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2024 年底 60 岁以上老年人达 801 万,老龄化率为 25.11%,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 70万[5],约占老年人的 8.7%。照护失能老人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与经济成本,不少家庭因此陷入“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如何改进现行养老服务体系、精准匹配失能老人多元照护需求、缓解家庭照护压力,成为重庆应对老龄化需破解的核心议题。
   一、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国内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失能老人目前的需求主要包括:安全保障,生活照护,医疗健康,文化娱乐与心理关怀,法律服务与权益保障等方面。
   (一)安全保障为基础性前提
  失能老人的安全需求在各类需求中处于首位,主要是由于其身体机能与自我保护能力减退,经常发生不安全事件。比如失能老人可能因下肢无力,平衡能力差,居住环境障碍物多等因素面临跌倒风险,引起骨折、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安全需求涉及居住环境、紧急求助等方面的适老化改造。高秀文等人的研究发现,“全面利用型”(使用各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条件概率均较高的失能老年人类型)群体中,56.0%有紧急呼叫器安装需求[6],应急响应工具在失能老年人群体中有重要作用。总体来说,安全需求可具体为安装智能安全监测工具(如跌倒报警器、心率监测手环)、居住环境安全改造(如卫生间防滑垫加装、紧急按钮设置)、定期安全探访三类。
  (二)生活照护为基本保障
  失能老人的照护具有持续性、个性化与整合性的特点。有研究显示,农集区(城乡接合部农民群体所居住的社区)失能老人亟须“助餐、助浴、助行、助医、助急”整合式服务[7],这与家庭照护薄弱、社区服务碎片化现状直接相关。具体生活照护需求包括上门家政、衣物清洗、专业助浴、陪同助行、特殊饮食供给(如糖尿病饮食)、家庭适老化改造几大模块,其核心是降低生活自理难度、保证基本生活所需。
  (三)医疗健康为迫切刚需
  医疗健康是失能老人的迫切刚需,且表现出梯度变化与城乡差异。从失能程度看,普通重度失能群体中73.68% 的需求集中于专业护理,失能程度更严重的群体需求则单一化为临终关怀[8]。城乡差异方面,农村因医疗资源稀疏,核心需求是医护巡诊与专业照护,降低就医成本、提升可及性[9];城市的需求则转向由资质机构提供的上门诊疗、慢性病专项管理等服务,更关注服务规范性与精准性[10]。具体医疗健康需求涵盖慢性病动态管理、常规体检、专业临床护理、上门基础医疗、远程医疗支持及终末期临终关怀六大模块。
  (四)文化娱乐与心理关怀为质量提升的关键
  失能老人的文化娱乐与心理需求通常没有重视。有研究表明,36.0% 的失能老人需要精神慰藉服务,66.0% 的失能老人有文体娱乐需求[6],反映了失能老年人对此类需求的普遍性。长期失能的老人易致焦虑抑郁,部分重度或长期失能群体甚至有自杀倾向,这凸显了心理干预的紧迫性。具体的需求包括心理咨询师定期入户访谈[10]、社区兴趣班、线上社交群、志愿者陪伴及代际活动(老人与更年轻的几代进行互动)等,以期能够减少社会隔离,缓解负面情绪。
  (五)法律服务与权益保障为重要支柱
  法律服务与权益保障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柱,此类需求在失能老人中十分常见。一项研究表明,89.47% 的重度失能老年人需要法律援助[8],主要内容是上门协助预立遗嘱、处理赡养纠纷。农村地区还需协助处理土地权益保护、家庭财产分割等专项问题[7]。此类需求具体包括赡养维权支持、财产权益保障、政策权益落实、农村专项法律服务等。城乡需求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内容还是围绕保障基本权益展开。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1],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底层需求,包含医疗健康与生活照护和安全保障方面,失能老人需求也基本遵循基础保障类优先的规律[12]。此外,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存在群体差异,主要是受到收入等级与失能程度的双重影响。例如,低收入群体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医疗等生存性服务,高收入群体则对养老服务有专业质量需求[6];轻度失能老人侧重社交需求,重度失能老人侧重日常照料与紧急求助需求[13]。从社会分层理论[14]来看,经济或身体资本有限者更偏好基本保障类服务,收入较高或轻度失能群体则更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这种需求差异要求政府精准施策,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建立满足失能老人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境
  上述失能老年人的分层需求,对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精准匹配”的要求。但从实践来看,当前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规模、质量等方面均未能有效匹配需求,具体困境可从三方面剖析。
  (一)服务供给不足:设施与人才双重短缺
  一是养老设施可及性整体偏低。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可及性均值偏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就近获取服务的需求;且空间分布与老年人口集聚反向匹配,养老服务在老年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中部(如渝中区、江北区核心街道)的可及性较低;老城区存在土地资源紧张问题,难以大规模新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15]。现有的服务供给与巨大的养老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16]。
  二是专业人才匮乏。目前 80% 以上的养老机构护理从业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五六十岁之间,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17],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16]。难以满足失能老年人对专业照护的需求,如压力性损伤护理、慢性病管理等专业服务常出现“无人会做、无人敢做”的情况。
  (二)服务统筹不足:功能单一与整合性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与社区内部其他设施(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食堂、文化活动室、社区公园)的衔接较弱,无法满足老年人医疗、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的复合需求,服务功能较为单一[15]。例如,部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仅提供助餐服务,无法同步提供其他养老服务,运营功能距离满足服务对象养老需求还有较大差距[18]。
   (三)经济负担重:支付能力与服务定价不匹配
  此外,失能老人的家庭经济实力较弱。有研究显示重庆市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考虑的首要因素为收费价格,并且关注价格的人数过半,居民可承受的预期费用较低,价格敏感度高,且 61% 的老年人仅可接受月均费用低于 1000 元[18],这表明重庆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需强化经济补贴。
  从协同治理理论[19]来看,当前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困境是多主体协同失灵,政府的设施规划与社区的人口分布不匹配,市场的专业服务供给与家庭的支付能力脱节,社区的资源整合能力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复合需求。
  三、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化建议
  针对上述困境,需建立政府、市场、家庭统筹协调的服务模式。政府需完善政策法规,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市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家庭照护者发挥基本照护与情感支持作用。各方主体需权责清晰、资源互通,共同破解失能老人养老困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相关政策与资源整合
  以制度保障奠定服务基础,以系统的资源整合构建服务网络。第一,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简化审核流程、扩大区县试点,增加受益人群数量。第二,完善养老服务法律法规,明确各方主体的服务内容及权责划分。第三,政府加大资源投入,重点倾斜农村地区与低收入失能群体,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3],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联动社区医院、日间照料中心、志愿者等团队,为失能老人提供医疗、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的个性化服务组合,避免资源闲置,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第五,推动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解决急重症救治与慢性病持续照护的衔接问题。第六,盘活老城区零散空间,整合公共设施功能,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养老照料功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15]。
  (二)提升服务质量,灵活调整服务内容
  从服务专业度、个性化与监管机制入手,优化老年人养老服务体验。在专业服务上,优先与具备资质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合作,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并通过岗前“软技能”(同理心、尊重等)培训及绩效激励,强化人文关怀能力,增强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认可与安心感。在个性化服务方面,推出基础服务低价化、高需求专项服务差异化的定制服务;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失能老人的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服务内容,并且设置短期体验期,降低选择成本。质量监管上,采取线上评价与电话回访相结合方式,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核查可追溯的服务记录[24],同时制定隐私保密制度,保障老年人人格尊严。
   (三)减轻照护者压力
  关注家庭照护者与专业照护者的需求,确保照护者可持续发力。对于家庭照护者,提供临时替代照护服务(如每周1天喘息服务)以缓解负担[24],同时通过定期上门指导,帮助其掌握压力性损伤预防、药物管理等基础技能[22],减少照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专业照护者,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如提高基本工资、足额缴纳社保),建立职业发展机制,缓解职业焦虑与成长压力,降低人员流动性,保障照护服务的稳定性。
  (四)推进智慧化赋能服务
  借助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效率与安全性。为失能老人安装跌倒报警器等智能安全设备,并提供智能设备操作培训,帮助老人适应智慧养老。在平台建设方面,打造失能老人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照护者的数据共享,动态跟踪健康状况;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如线上预约上门护理),提升服务对接效率。
  四、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失能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偏好发现,该群体更倾向于就近集中获取专业养老服务,其中对基础生活照料与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尤为突出。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养老设施可及性失衡,医疗健康服务供需不均,以及养老服务供给主体间协同不足;但也有存量盘活与智慧赋能的发展机遇。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建议,以推进协调统筹为核心,结合智慧技术应用与医养融合实践,助力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优化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也可为中西部同类老龄化城市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 国家数据[EB/OL].[2025-08-29].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2]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EB/OL]. [2025-09- 05]. http://www.crca.cn/index.php/19-data-resource/life/1117-2024-10-17-08-01-05.html.
  [3] 陈娜, 邓敏, 王长青. 我国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研究[J/OL]. 医学与社会, 2020,33(7):46-49, 77.
  [4] 黄石松, 孙书彦.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OL]. 中国国情国力, 2021(10): 9-13.
  [5] 重庆市民政局[EB/OL]. [2025-09-04]. https://mzj.cq.gov.cn/.
  [6] 高秀文, 唐咏.失能老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利用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5,42(6): 612-618.
  [7] 左敏, 胡鹏.“农集区”失能老人居家照护需求协作模式——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OL]. 社会科学家,2020(9): 128-132.
  [8] 曾成惠,胡一枚, 田慧平,等.成都市青羊区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上门照护服务内容的需求分析[J/OL].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 32(17): 33-35.
  [9] 张志元, 郑吉友. 我国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思考[J/OL].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8, 39(5):102-108.
  [10]姜惟鸿, 门家睿. 从“碎片”到“整合”: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协同治理路径[J]. 社会福利,2024(7):36-47.
  [11]MASLOW A H.Atheoryofhumanmo-tivation[J/OL].PsychologicalReview,1943,50(4):370-396.
  [12]杨茜, 黄荣惠, 冯莉,等.社区失能老人对居家医养护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20,34(21):3786-3790.
  [13]马肖曼, 郭登. 智慧社区背景下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路径探索——以长春市X社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24(18):114-117.
  [14]WEBER, MAX. Economy and Society: ANew Translation. Edited by KEITH TRIB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JSTOR,http://www.jstor.org/stable/j.ctv24trdzh.Accessed6Sept.2025.[S].
  [15]吴波, 王雪琴. 空间正义视域下养老服务设施的可及性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OL]. 重庆社会科学,2023(11):172-188.
  [16]谢燕, 赵庆华, 肖明朝,等.重庆市医养结合机构服务现状调查[J]. 中国护理管理,2022, 22(4): 548-552.
  [17]赵瑞霞, 吴长文, 李孜. 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的供需现状、问题及建议[J]. 老年医学研究, 2021,2(1):26-30.
  [18]刘慧玲.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以重庆市社区为例[J]. 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2(7): 42-50.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度科技智库调研课题(2024KXKT38)。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研究中心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