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用不懈奋斗践行科研报国使命
文章字数:3208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人才支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安徽工程师奖”是安徽省为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建设卓越工程师队伍而设立的表彰奖项,由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6个部门联合评定。不久前,首届“安徽工程师奖”评选结果揭晓。安徽理工大学陆伟教授荣获“安徽工程师奖”个人奖,被授予“安徽卓越工程师”称号。
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专家,陆伟教授长期扎根于矿山煤海,积极投身科研实践工作,将研究成果带入百里矿山,将项目推进至千米深井,在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上勇于揭榜,奋力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杰出人才(教工委)、安徽省“特支计划”、全国“最美煤炭科技工作者”、重庆市杰青基金等多项荣誉、称号和支持。在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中,陆伟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今年“五一”前夕,陆伟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潜心研学矢志科技报国家
一直以来,陆伟教授始终致力于矿山灾害防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始终从国家和行业需求出发,找到解决关键问题的科学方法,研制了“煤自燃测气-探温-声磁”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了成体系的“泡沫-胶浆-固化”防灭火材料应用技术,攻克了多因素耦合复杂火区防控效率低、安全性差的重大工程难题,实现了复杂危险火区的安全高效治理,为我国煤矿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工程实践支撑。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陆伟教授干事业的匠心“密码”。经过多年联合攻关,在煤自燃基础研究方面,陆伟教授提出了“煤自燃逐步自活化反应理论”,阐释了煤自燃全过程机理和指标气体产生机制,提出了新的煤自然倾向性鉴定方法。这一理论将宏观特性与微观结构变化相结合,开创了新的研究体系,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是近年来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找准方向、扭住不放,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他带领团队构建了煤矿热动力灾害成套预警系统,成功突破了煤矿火区精准监测和智能预警的瓶颈,实现了对采空区灾害发展过程的透明化,开发出采空区多元信息融合的无线定向自组网与“传控”相结合的监测系统与预警软硬件平台,解决了信号传输距离短的难题,实现煤矿采空区热动力灾害全域监测与精准预警。
在材料研发上,陆伟教授开发了面向火区特征的“泡沫-胶浆-固化”成体系防灭火新材料,为煤矿火区防治提供了高效技术手段与成套工艺;首次提出了对煤体中结构进行靶向型阻化方法,推动了煤自燃防治从物理到化学的根本性转变与进步;实现了对塑性凝胶的泡沫化和骨料化,提高了防灭火性能和降低应用成本;将聚氨酯材料降低表观反应热和无机化改造,提高了材料的安全性并降低应用成本。新材料体系在全国上百个矿井进行推广应用,创造了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革故鼎新
不断实现新突破
敬业奉献的操守,追求卓越的自觉,陆伟教授在火源立体定位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火源立体定位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陆伟教授在火源定位、治灾与固碳一体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构建了“测氡初探-电磁精探-火区钻探”三位一体煤矿区火源定位技术,率先提出火区治灾与固碳减排协同的理念并开发出新型固碳材料,建立了防治材料与火区的对应关系,形成了复杂危险火区治理技术路线并进行了大量工程实践。通过对隐蔽火源探测与反演,形成的立体火源定位技术,提高了定位精度;提出的复杂危险煤矿区火区技术方法和路线,减少治理成本、缩短治理时间、提高治理成功率。
基于煤矿区“三废”的采空区CO2矿化封存与防灾减灾一体化协同技术,为煤矿区向零排放、零污染目标迈进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煤矿区火区分类及其与材料特征的对应关系的研究,提高了矿山火灾治理成功率和减少了治理成本。成果已在新疆、陕西等十余个大型危险火区治理过程中取得了完全成功,获得了行业高度评价,合同金额超过2亿元。
陆伟教授极为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验证研发材料的效果,在火区注射材料后,冒着风险进入房柱式采空区进行效果评估。正是这种敢干敢闯的钉子精神,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一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3项等奖励共20多项,发表论文127篇,授权发明专利84件,参与制修订《煤炭矿井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5项,是《煤矿安全规程》“防灭火”板块修订执笔人和责任人,任全国通风与安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煤炭学报》青年编委等15个学术职务。
育人为本
基业长青担使命
创新路上,育人为本。科技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只有千方百计育人才,科技事业才能活水涌流,基业长青。
多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和高校教学研究经验,陆伟教授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通过政产科教结合培养时代新人。在本科教学中,他特别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与反思实现自身的提升,涌现出李金亮、曹钦和陈云龙等一批先进典型;学生们在各类比赛中表现斐然,先后获得“挑战杯”等省部级以上奖项22项,其中林龙等同学完成的《空气革命——产尘面高频微振全湿式低能耗除尘系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陆伟教授提出并践行“三投入”理念,认为对学生多投入时间、多投入经费、投入真感情,就一定能够把学生培养好。他坚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带领研究生团队瞄准矿区“双碳”进行攻关,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作出重要贡献。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效进行产学研结合,将研究室和实验室延伸至矿山现场;狠抓学术道德,严把博士培养过程质量关。近五年,他投入科研经费近千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培养研究生70多人,指导发表高水平论文8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培养的李金亮博士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曹钦硕士获孙越崎优秀学生奖并被省委选调,其他学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称号30余人次。
在担任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期间,在学科带头人袁亮院士的带领和指导下,学院主建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了安徽省属高校最高类别零的突破,学科成功重组获批“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学院获批行业首个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获批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部特殊空间探测与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煤矿深部开采灾害超前协同防控关键技术与装备”。自2021年以来,学院获批各类重大项目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5项;获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23项。“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安全工程专业教研室(长三角区域)”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煤炭安全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4年,陆伟带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一殊荣。
“荣誉不只属于个人,归根于团队和学校,更离不开这个伟大的时代。”陆伟教授一直感恩伟大时代和团队的传承协作。站在新的起点,陆伟教授表示,自己只是众多一线科研人员的缩影,今后将继续怀揣爱党报国之心,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深化科研工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用不懈奋斗践行科研报国使命。”这就是陆伟教授坚定践行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
(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