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吴文革:粮丰报国情 用汗水浇灌丰收之果
文章字数:1493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三十四载如一日,他在平凡的稻田里书写着不平凡的科研人生。这位将大半生精力倾注于稻田的农业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心怀“国之大者”,专注于攻克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关键难题,用智慧和汗水在江淮大地上写下了一篇篇饱满的“金色论文”。他,就是安徽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吴文革。
攻坚超级稻:
让“巨人”释放丰产潜力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批生物量大、穗大粒多的超级稻新品种相继问世,它们就像水稻家族中的“巨人”,蕴藏着惊人的产量潜力。然而,在现实中,这些“优等生”却有些“水土不服”——由于栽培技术跟不上品种创新的步伐,它们约三分之一的高产潜力无法发挥,这让吴文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从1998年开始,他牵头承担起“长江中下游地区杂交中籼型超级稻稳定超高产栽培技术”的重任。十五年间,他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像解密生命密码一样,潜心研究超级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规律。他们最终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超级稻高效利用温光资源的奥秘,找到了实现超高产的技术路径。
更关键的是,他们创建了一套以“三定量”(定量化生育进程、群体动态、栽培技术)为核心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这套技术如同为超级稻量身定制的“精准导航”,增强了技术精准性与实用性,解决了超高产重演性差的难题。2011至2013年,这项技术在安徽省推广应用1796万亩,累计增产稻谷96.7万吨,为农民新增效益22.4亿元。这项关键技术的创新,作为“超级稻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与区域化集成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破解机插难题:
为杂交稻插上“机械化翅膀”
南方水田,阡陌纵横,但本世纪初,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尤其是杂交水稻的机插率极低,人工插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为制约水稻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吴文革敏锐地意识到,必须让优良的杂交稻品种与高效的机械化生产“握手言和”。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他在200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杂交水稻机插平衡栽培的技术路线,创建了以“三控”标准化育秧、“三因”精确化机插、“三早”模式化调控为核心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攻克了南方多熟制地区杂交水稻机插栽培的“卡脖子”难题,技术成果大面积示范应用,有力推进南方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的提升。该技术体系被农业农村部及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列为主推技术。2015至2017年,技术累计应用面积近9000万亩,新增稻谷超过335万吨,节本增效总额高达114.9亿元。这项推动南方水稻种植方式变革的科技成果,使吴文革作为第二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硕果盈枝:
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在潜心技术攻关的同时,吴文革研究员笔耕不辍,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出版著作5部,获得众多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主持制定多项行业与地方标准。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安徽省“115”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的支持。他个人也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WR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并获得“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等荣誉。
然而,对吴文革而言,最高的荣誉并非来自奖台,而是来自田野的认可。他常年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培训指导,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田间校长”。他也因此荣获“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称号,并入选2023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
从超级稻到机插秧,从稻麦轮作到再生稻,吴文革的科研足迹,始终围绕着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紧贴着江淮大地上的生产实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面向未来,这位永不停步的农业科学家,将继续为端牢“中国饭碗”、守护大国粮仓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全媒体记者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