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桐城:三尺墙让出千年礼一曲和风润基层
文章字数:1310
安徽桐城,秋阳正暖。走进老城区的六尺巷,百米长的巷弄仅宽两米,青砖黛瓦,静谧幽深。这条形成于清康熙年间的寻常巷陌,每天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触摸历史,更是追寻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三百多年前,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这首家诗,不仅化解了家人与邻里的宅基地纠纷,成就了“六尺巷”的千古美谈,更让“礼让和谐”的处世哲学深深浸润了一代代桐城人的精神血脉。
如今,这条寻常巷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六尺巷景区内,张府、吴府、相府遗存、勺园等建筑群静静矗立,五万二千平方米的景区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成为学术研究、廉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里陈列的中华礼让文化、中国廉洁文化等内容,无声地诉说着“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价值理念。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一传统文化精髓已在桐城的基层治理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走出六尺巷,西行不过数百步,便是文昌街道西苑社区。这个拥有7279人的社区,已成为“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动实践地。“我们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但如今,‘老’社区焕发了新活力。”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介绍,社区创新推行“四微工作法”,将传统的“礼让”精神与现代治理理念完美融合。
微网格,畅通民事“一张网”。社区划分为4个全科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还创新聘用了18名快递小哥、“五老人员”及退役军人作为兼职网格员。他们每天穿梭在街巷之间,摸排返乡人员、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社情民意,实现了“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矛盾在网格化解”。
微联盟,汇聚资源“一盘棋”。社区以党组织为“轴心”,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将共建单位、驻区单位、群团组织等力量凝聚起来。“彩虹之家”和“林苑之家”是西苑社区的两大特色党建联盟。社区网格员用“铁脚板”逐户上门摸排,将住户信息细化为7种类型,用不同颜色标注,使退役军人、医护人员、教师等在职党员能够针对不同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微服务,支部引领“一家人”。社区建立了“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小区党小组—党员单元长”四级组织架构,变“等人上门”为“主动下沉”。“我们社区有2118户,网格员户户都到,非常住人口也电话联系到。”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后,社区党组织集中开展分析、分办,安排“两委”成员领办、督办、联办,形成工作闭环。“群众说事”活动更是集聚了民间力量,形成了推动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微信用,评议体系“一条链”。社区创新建立“信用超市”,党员、居民参与志愿活动所获积分可兑换商品或服务,有效提升了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西苑社区只是桐城市推广“六尺巷工作法”的一个缩影。如今,“六尺巷工作法”已在桐城遍地开花。这种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工作体系的新型治理模式,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总体目标,让古老的礼让精神在新时代基层治理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三尺墙巷到万家灯火,从历史佳话到现代治理,桐城人用实践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而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于让古老智慧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三百多年前,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这首家诗,不仅化解了家人与邻里的宅基地纠纷,成就了“六尺巷”的千古美谈,更让“礼让和谐”的处世哲学深深浸润了一代代桐城人的精神血脉。
如今,这条寻常巷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六尺巷景区内,张府、吴府、相府遗存、勺园等建筑群静静矗立,五万二千平方米的景区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成为学术研究、廉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里陈列的中华礼让文化、中国廉洁文化等内容,无声地诉说着“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价值理念。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一传统文化精髓已在桐城的基层治理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走出六尺巷,西行不过数百步,便是文昌街道西苑社区。这个拥有7279人的社区,已成为“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动实践地。“我们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但如今,‘老’社区焕发了新活力。”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介绍,社区创新推行“四微工作法”,将传统的“礼让”精神与现代治理理念完美融合。
微网格,畅通民事“一张网”。社区划分为4个全科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还创新聘用了18名快递小哥、“五老人员”及退役军人作为兼职网格员。他们每天穿梭在街巷之间,摸排返乡人员、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社情民意,实现了“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矛盾在网格化解”。
微联盟,汇聚资源“一盘棋”。社区以党组织为“轴心”,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将共建单位、驻区单位、群团组织等力量凝聚起来。“彩虹之家”和“林苑之家”是西苑社区的两大特色党建联盟。社区网格员用“铁脚板”逐户上门摸排,将住户信息细化为7种类型,用不同颜色标注,使退役军人、医护人员、教师等在职党员能够针对不同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微服务,支部引领“一家人”。社区建立了“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小区党小组—党员单元长”四级组织架构,变“等人上门”为“主动下沉”。“我们社区有2118户,网格员户户都到,非常住人口也电话联系到。”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后,社区党组织集中开展分析、分办,安排“两委”成员领办、督办、联办,形成工作闭环。“群众说事”活动更是集聚了民间力量,形成了推动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微信用,评议体系“一条链”。社区创新建立“信用超市”,党员、居民参与志愿活动所获积分可兑换商品或服务,有效提升了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西苑社区只是桐城市推广“六尺巷工作法”的一个缩影。如今,“六尺巷工作法”已在桐城遍地开花。这种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工作体系的新型治理模式,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总体目标,让古老的礼让精神在新时代基层治理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三尺墙巷到万家灯火,从历史佳话到现代治理,桐城人用实践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而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于让古老智慧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