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从生存哲学到发展哲学:玉门油田文化基因的现代范式重构
刘波秀
文章字数:2604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与“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已从技术层面的“单维突破”升华为文化层面的“范式革命”。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活态标本”,其精神谱系从“生存哲学”到“发展哲学”的历史性转型,不仅揭示了企业文化与组织变革的深层互动规律,更为传统产业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赋能、战略制胜”的玉门方案。
   一、精神原点的生成:极端环境下的文化基因淬炼
  1939年建矿初期,在“设备缺、技术缺、资金缺”的多重困境下,玉门油田通过“极限情境下的创造性应对”,形成了三大文化原型:
  (一)极限成本管控的具体实践。1944年“茶壶嘴炼油”案例中,工人以废旧茶壶嘴改造蒸馏装置,提升了原油提炼效率。这种“一厘钱必争”的管理哲学,不仅支撑了抗战物资需求,更构建起“成本最小化”的生存逻辑。通过工艺改良与资源再利用,油田在物资匮乏中建立起精细化管理体系,其创新实践被写入行业教材,是成本控制的原始范本。
  (二)技术替代方案的创造性突破。1940年陕北钻机拆解运输事件中,技术团队将美制钻机拆解为3000余个零件,通过骡马驮运至玉门,实现“边组装、边改进”。这一过程中催生的“穷捣咕”精神,本质是“技术替代”的生存智慧——用“土法上马”实现进口设备国产化改造。通过持续的技术改良,油田逐步构建起技术自主体系,为后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集体主义协作的组织创新。1957年玉门石油基地建设案例中,2300名职工通过“一人多岗制”“跨部门协作组”,在3年内建成中国首个年产原油75万吨的天然石油基地。这种“小厂办大事”的矩阵式管理,以组织柔性破解资源刚性约束,被总结为“玉门矩阵法”,是国企“瘦身健体”改革的原始参照。
  这些实践共同塑造了玉门精神的“生存内核”:在物资匮乏中形成“节俭-创新-协作”的文化架构,以铁人精神传承构建“艰苦创业-科技突破-组织协同”循环体系,既保戈壁油井长喷,更将生存智慧升华为发展哲学,最终成为中国工业精神谱系中独特的“玉门范式”。
  二、范式转型的逻辑:从“生存适配”到“发展引领”的跃迁
  改革开放后,玉门精神完成了从“生存导向”到“发展导向”的战略升维。这一转型并非对历史文化的简单延续,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制度创新、战略协同”三重路径,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
  (一)技术赋能:从“土法上马”到“数字智能”。生存范式下的“穷捣咕”精神,在发展范式中演变为“技术再造”能力。通过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油田将传统经验转化为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体系。例如,在页岩油开发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提升了储层识别准确率,使老油田稳产期显著延长。这种转化实现了从“人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跃迁,标志着整体认知从“资源有限性”转向“技术无限性”。
  (二)制度创新:从“干群同心”到“利益共享”。生存范式中的“干群同心”精神,在发展范式中升华为市场化利益共享。与吉林石化组建合资公司,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和“超额利润分享机制”,使环庆新区开发周期缩短,投资回报率提升。这一模式证明,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市场机制具有高度适配性,通过制度设计可将精神激励转化为可量化的绩效提升。
  (三)战略协同:从“资源控制”到“规则制定”。生存范式下的“志在戈壁”精神,在发展范式中拓展为全球化战略布局。“三大四出”模式(2015-2023)中,通过“技术输出+标准输出”,为非洲多国培养技术人才,制定行业技术规定,并输出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规则制定”的战略升级。
   三、理论创新:动态文化观与三螺旋模型
  玉门案例突破传统组织文化研究的静态分析框架,构建了“企业精神范式”动态模型。这一模型通过“文化-战略-技术”的三螺旋互动机制,揭示了文化转型的深层逻辑:
  (一)本体论转向:从“资源依赖”到“技术赋能”。生存范式将“资源”视为生存基础,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最优;发展范式将“技术”视为战略资源,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资源“创造式”利用。例如,通过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调整开采参数,显著提升采收率,实现“资源有限论”到“技术无限说”的范式转换。
  (二)认识论升级:从“经验主义”到“数据驱动”。生存范式依赖工匠经验的“试错式”创新,发展范式则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决策体系。青西油田测井大数据分析(2018)整合地质、生产、市场数据,构建“页岩油储层预测模型”,决策时效性显著提高。这一升级使决策依据从“个人经验”转向“集体数据”,实现从“模糊判断”到“精准决策”的跨越。
  (三)方法论突破: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生存范式采用“问题-解决”的线性思维,发展范式则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玉门与浙江大学共建“绿色能源工程师技术中心”,整合高校研发、企业需求、政府政策与用户反馈,形成“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商业转化”的闭环,证明系统思维对复杂问题的破解能力。
   四、现代启示:传统文化基因的转化路径与普适价值
  玉门实践助力能源企业多维度转型:
  (一)对传统能源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战略硬支撑的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精神升级为智能开采能力,既保留“变废为宝”的创造性思维,又实现从“人力驱动”到“技术驱动”的升级。这种转化可促使企业构建“文化-战略-技术”的三螺旋互动机制,使文化成为驱动创新的活性要素。
  (二)对新能源转型:从经验输出到规则制定的范式突破。玉门通过参与制定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标准,将“石油经验”转化为“新能源规则”,推动中国技术方案进入国际市场。这种“技术+标准+人才”的立体输出模式,为传统能源企业跨界转型提供了路径参考——新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技术先进性,更取决于规则制定权。
  (三)国企改革:从管理控制到生态共建的治理创新。玉门通过“揭榜挂帅”“员工持股”等机制,将精神激励转化为可量化制度安排,激发个体能动性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全球化布局则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推动从“产品输出”向“规则制定”的升级。治理创新证明,国企改革核心是构建“政企学研用”协同生态,实现从“管理控制”到“生态共建”的战略升维。
  玉门油田实践揭示文化基因重构三大关键:技术赋能激活传统、制度创新重塑动能、战略协同融入国家需求,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提供“文化领航、创新驱动”范式。随着2025氢能示范项目与2030零碳油田建设推进,玉门精神有望在新能源领域树立新标杆。这一从“生存”到“发展”的哲学转型,不仅为传统企业指明方向,也印证了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