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新时代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探析
刘振
文章字数:2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而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重大问题,关乎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以及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保障教师权益,推进教师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诸多希望和要求。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科学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教师队伍的群像特征,不仅为教师队伍增添了动力、指引了方向,还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方位坐标。教育家精神这一标识性概念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话语体系的巨大创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也彰显了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对于教师精神品格的更高期待。教育家精神是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在长期躬耕育人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品格,是对教育本质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教师队伍精神风貌与职业素养的现实要求与实践指引。系统探究和诠释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唯有具备坚定理想信念的教师才能将理想信念讲深、讲透,并让学生信服。教育事业关乎党和国家后继有人根本大计,教育工作者的命运也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教育工作者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之所以能够受到一代代人的尊敬和推崇,关键就在于他们相较于关注个人得失,更加心系国家民族命运,心怀“国之大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坚定正确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心怀“国之大者”,矢志投身教育事业,与国家和时代同向同行,共同汇聚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磅礴合力。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中华民族自古就对教师有很高的尊重和期待,不仅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还将教师视为模范,以其言行举止为道德标尺。好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是学生的引路人,同时具备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能够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以渊博学识、高尚人格和实际行动引领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教师应当以身示范,加强道德修养,涵养高尚品德,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教育为志业,给予学生正确引领。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当“经师”又要当“人师”,不仅要有扎实学识,还要有教育智慧和育人艺术,对教育本质、育人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够以高尚品德引领学生、以真心真情滋养学生,真正启迪学生心灵。面对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兴趣特长等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特色,掌握育人规律,提升育人本领,因材施教,精准滴灌,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启智润心,使每一位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学习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扎实学识是教师站稳讲台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素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这些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师生关系,教师的育人场域、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等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教师一方面应当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更新知识体系,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另一方面应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树立创新思维,勇于创新创造,主动学习新技术,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切实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对话与理解。教师的幸福不同于感官层面上的短期快乐,更在于践行使命的长期愉悦性和成就感,具有超越性的意义。中华民族自古倡导“仁而爱人”的理念,主张宽容并关怀学生。教师只有心怀仁爱之心,认真对待学生和教育事业,才能增强职业幸福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热爱教育和关爱学生是高度统一的,教育事业不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更是值得倾注真情的志业。因此,教师应真情投入、积极奉献、用心施教,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华民族自古追求崇高理想和精神境界,主张要有远大志向和宽广胸怀。当今,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此,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宽广视野和世界眼光,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族命运,强化使命担当,以广阔的胸襟和情怀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自觉传承中华文化,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任务,为人类的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智媒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研究”(2022A037)、陕西科技大学“三创两迁”精神铸魂育人——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育人研究基地课题重点项目“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WHYRJD2024Z2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