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时代意蕴及实践路径
耿艳利
文章字数:3967
  一、理论逻辑:多维思想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中国化演进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关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乡对立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对立将逐步走向融合。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根源,因而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城乡关系问题,并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改革和城镇化发展,再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丰富。和美乡村建设理念正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它突破了“重城轻乡”的发展惯性,强调通过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让乡村不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美”智慧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和”与“美”的思想。“和”的思想强调和谐、和睦、中和,追求事物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如《论语》中所说“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村民之间互帮互助、邻里关系和睦,乡村社会秩序井然,乡村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美”的思想涵盖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个方面。自然景观的美丽、田园风光的宜人体现了自然美,乡村的风俗文化、传统技艺、道德风尚等构成了社会美。和美乡村建设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与“美”思想的传承与弘扬,致力于打造既有优美自然环境,又有和谐社会氛围,兼具丰富文化内涵的乡村,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成了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内核。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乡村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更好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就业机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和谐的社会环境等。和美乡村建设紧紧围绕农民群众的需求,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打造宜居乡村,让农民住得舒适安心;通过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宜业乡村,让农民增收致富;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和美乡村建设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而且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美”思想及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立足当下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又着眼未来塑造乡村全新格局。新时代,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汇聚各方力量,全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让乡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且独特的风景线。
  二、时代意蕴: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重构
  和美乡村建设是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这是“乡风文明”概念的首次提出。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后对乡风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风文明建设以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为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等为主要内容。可见,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更注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社会文明、形成满足农民更高精神追求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状态,这也正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目标。和美乡村建设会使农民的主体意识更加凸显,使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使乡村文化氛围更加积极向上,从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
  和美乡村建设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趋势。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展条件下,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更高期许。美好生活的内涵更加凸显“人民性”“全方位性”和“高品质性”三大特征,突出全方位的物质精神供给和高品质的生活服务。可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高水平的物质基础,还包括对高质量的生活状态、和谐善治的社会秩序和丰富充实的文化环境的更高要求。和美乡村建设,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强调社会善治的良序之美、民风淳朴的人性之美、家风建设的传承之美、睦邻友好的互助之美,使得农民精神风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有效响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在优美的乡村环境中享受生活,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满足,真正实现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
  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和美乡村建设正是串联这些维度的核心纽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载体。和美乡村建设强调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既为乡村发展筑牢经济根基,又通过“宜业”目标吸纳人才返乡,破解乡村“空心化”难题。以“宜居”为导向,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契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方式化解矛盾,强化基层组织凝聚力。只有建设和美乡村,实现乡村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和美乡村建设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不仅是强化乡风文明、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关键抓手,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因此,新时代,我们要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等全面振兴,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让乡村既见物质富足,更显精神丰盈。
   三、实践路径:和美乡村的系统推进与落地
  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是实现宜业的关键。各地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挖掘乡土资源潜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应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应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此外,还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兴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应加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市产业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应以县域为基本实施单元,加快推进农村道路、水电能源、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信息网络、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道路条件可以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性和通畅性,方便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完善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降低农产品损耗,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电商、数字农业等发展。同时,应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据乡村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内在规律,对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尊重乡村自然风貌与原有生态格局,留存自然之美。推进现代化人居环境改善,需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需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用集中或分散处理方式,提高治理率;需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提升整体风貌;需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等区域种植花草树木,加强绿化美化。同时,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会议等民主决策机制,让村民深度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教育、服务与监督。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以提升村民法治素养,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供咨询与援助,强化执法监管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挥乡贤威望与资源优势,助力化解矛盾、推动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筑牢组织保障。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实现乡村和谐稳定发展。
  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要从多个维度出发,不断探索其具体的实践路径,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广州华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